自我控制对大学生睡眠拖延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及正性结果预期想象的干预研究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唐日新
授予年度:2024年
学科分类:0402[教育学-心理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学位)] 040202[教育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4[教育学]
摘 要:睡眠拖延指个体在没有客观干扰的情况下,却习惯性地推迟预设睡眠时间的行为(Kroese et al.,2014)。据《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显示,接近80%的大学生在23:30后睡觉,入睡时间在凌晨1:30后占比16.96%。长期睡眠拖延容易演变为慢性睡眠障碍,对其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减少大学生的睡眠拖延行为和提高睡眠质量对于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以及为学业和未来目标奋斗至关重要。 根据睡眠的时限性自我调节理论,自我控制不足是睡眠拖延的有效预测因子。本研究聚焦于探究大学生群体中,自我控制如何影响睡眠拖延行为,并考察手机依赖和正性结果预期想象在自我控制和睡眠拖延之间关系中所起的作用,验证中介关系随时间的稳定性及正性结果预期想象训练干预的有效性。基于此目标,本研究将开展三个研究以探讨大学生睡眠拖延的影响机制、纵向关系及干预方法。 研究一采用横断研究,通过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究自我控制、手机依赖、正性结果预期想象与睡眠拖延的关系,采用量表法、实验操纵法调查192名学生,结论如下:(1)随着年级增加,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显著增强;童年时期独处玩电子产品时间(如手机等)越长的大学生,自我控制水平越低,而手机依赖和睡眠拖延水平越高;(2)大学生自我控制与手机依赖、睡眠拖延之间显著负相关,手机依赖与睡眠拖延则正相关显著;(3)手机依赖在自我控制对睡眠拖延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69.76%;(4)自我控制、手机依赖与睡眠拖延的中介模型后半段路径受正性结果预期想象的调节。 研究二为分析自我控制、手机依赖和睡眠拖延之间随时间变化的潜在因果关系,历时6个月对研究一中的192名大学生进行固定样本追踪测量,构建交叉滞后模型,得出结论:(1)自我控制对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具有延时预测作用;(2)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的睡眠拖延具有延时预测作用;(3)手机依赖对自我控制与睡眠拖延关系发挥着跨时中介作用。 研究三以30名高睡眠拖延的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组别:干预/控制组)×3(时间:前/后/追踪测)实验设计,结果表明:对比控制组,干预组的睡眠拖延、手机依赖水平显著降低;自我控制、正性结果预期想象能力显著增强,且效果在一个月后依然保持。因此,正性结果预期想象训练干预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的睡眠拖延水平。 总体而言,本研究表明:(1)自我控制与大学生手机依赖、睡眠拖延呈显著性负相关,手机依赖与睡眠拖延则显著正相关;(2)手机依赖在自我控制对睡眠拖延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69.76%;(3)正性结果预期想象能够调节模型后半段路径中手机依赖与睡眠拖延的关系;(4)手机依赖在自我控制和睡眠拖延之间起到跨时中介作用;(5)正性结果预期想象训练干预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的睡眠拖延水平。因此,本研究通过横、纵向研究加深了睡眠拖延形成机制的认识,并从正性结果预期想象出发在应用干预方面提出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