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苏德;阿木古楞
授予年度:2024年
学科分类: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0401[教育学-教育学] 04[教育学] 040108[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 020202[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主 题:民族地区 高等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 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模型 耦合协调发展 障碍度
摘 要: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支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之一,是我国在后扶贫时代继续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抓手。如何推进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理论研究领域内亟待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现实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总的来看,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两者之间应然呈现耦合共生、双向互动的关系,然而,在实然状态中,两者之间是否真正实现耦合协调,其耦合协调程度究竟如何,以及在不同区域范围内呈现何种特征,仍需通过深入探究予以详尽揭示。 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以教育生态学理论和耦合协调理论为核心理论支撑,遵循“理论机理分析—指标综合评价—耦合协调测度—时空演化分析—路径调控优化的逻辑主线,构建了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两者互动耦合协调发展的研究框架,旨在从学理层面深刻揭示两者之间深层次的内在联系与协同运作规律。同时,选取2018—2022年民族地区八省区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模型、障碍度模型以及灰色预测模型等多种定量分析工具,对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进行系统性的量化评估,详尽考察其特征变迁和演进规律,探寻制约其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为推动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深度耦合协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2018—2022年,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存在显著的交互耦合关系。研究期内,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综合评价得分从0.213增长至0.293,乡村振兴综合评价得分也从0.3073上升至0.3366,两者均呈增长趋势;同时,各省域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也呈现出一致的上升走势,并且表现出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特性。(2)2018—2022年,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水平呈逐年递增趋势,并且已由勉强协调阶段(0.503)过渡至初级协调阶段(0.604),表明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增强,但距离优质协调发展阶段仍存在较大差距。 深入探究表明,影响两者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点:第一,在主体层面,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生态关系失调;第二,在生态层面,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生态结构失衡;第三,在资源层面,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生态资源失配;第四,在制度层面,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生态制度失灵。从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角度剖析更深层次的原因,一是价值紊乱: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二是类型模糊:职业属性与乡村属性的淡化;三是人才匮乏:技术理论与实践联结的松散;四是文化失落: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游离。 未来,需持续增强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的赋能与驱动作用,进一步激活乡村振兴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反哺作用,整体提升两系统耦合协调水平。本研究具体从主体融合、生态契合、资源聚合、机制耦合等方面,构建了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的优化路径,主要通过遵循生态位规律,打造政行校企四方联动生命共同体;优化生态链结构,构建职业教育自组织适应生态体系;提高生态承载力,构建协同共生的乡村振兴发展环境;激发生态创新力,构建环环相扣的良性循环运行机制等途径,促进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继而,从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分别从价值重塑、区域协调、人才建设、文化提振等方面提出了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优化路径,即精准功能定位,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东西协作帮扶,融合职业属性与乡村属性;理论与实践互嵌,筑牢技术技能人才基石;铸魂职业文化,厚植城乡融合的文化底蕴,以此助推民族地区乡村实现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