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忆”还是“误导”:集体记忆的凝固与修复 ——以南京彭宇案为例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刘徐州
授予年度:2024年
学科分类:050302[文学-传播学] 05[文学] 0503[文学-新闻传播学]
主 题:集体记忆 后真相时代 反转新闻 南京彭宇案 传播伦理
摘 要:高度复杂的新闻事件因事实模糊不清、关注重点偏移、事件发生反转等因素的影响,常常在媒体进行反复多次报道后才能逐渐纠正错讹,回归新闻真实。通常情况下,在信息实时更新的媒介交流环境中,人们的记忆也跟随信息保持着同频流动。这一现象符合一般规律,但并非没有例外。 发生于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是一起意义深远的法制新闻事件。在南京某公交站台,原本不慎将下车老人撞倒在地的彭宇,却在第一时间被媒体宣传为主动扶助摔倒老人的英雄,而老人则成为讹诈英雄的恶人。由于法官工作严重失职,判决支持了老人的“不当请求,从而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扶不扶演化为尖锐的社会问题。在媒体“误导下形成了错讹版的彭宇案,在许多年间对案件当事人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危害,事实上加剧了社会道德滑坡和司法公信的动摇。2017年,经最高人民法院发声,本案终于迎来正式的反转,最终认定彭宇为肇事者。然而,经过主流媒体及时的追踪报道,时至今日人们所广泛回忆的彭宇案仍是“好心人蒙冤、碰瓷者得利的案情,产生了集体记忆的“凝固。按照当前态势继续传播,无疑将对社会造成诸多方面的持续杀伤,引发更加沉痛的危害后果。 针对这一现实困境,本文以哈布瓦赫所提出的集体记忆理论为主要的理论依据,分析了这种集体记忆凝固现象产生且难以修复的成因,并在尊重当事人隐私等多重因素的考量下提出具有现实可行性的纾困对策,以期能够还原新闻真相、捍卫法治信仰、巩固道德基石。 本文认为,媒体记者违背职业伦理的报道失范与集体记忆的凝固密切相关;除此之外,基于共同错误记忆的人们在无形中形成了群体,群体中的每一个体一般都具有一致的共识和道德观念。他们在某些特定的媒介场所一同表达对案件的失望愤怒等负面情绪,同时也收获来自陌生人的鼓励和宽慰,由此形成的凝聚感和文化认同感是难以让他们走出错误记忆的重要原因。站在当下,由于修复凝固的集体记忆客观上存在多重困境,反复报道真相可能适得其反。在此背景下,媒体记者应更多通过严格遵守职业伦理、明确澄清法律误读、积极报道典型先进案例等方式进行回应,从而止住彭宇案持续造成不良影响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