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大学生参与体育支教志愿服务行为意愿的前因组态研究 收藏
大学生参与体育支教志愿服务行为意愿的前因组态研究

大学生参与体育支教志愿服务行为意愿的前因组态研究

作     者:孙鹏亮 

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郭新艳

授予年度:2024年

学科分类:040303[教育学-体育教育训练学] 0403[教育学-体育学] 04[教育学] 

主      题:大学生 体育支教志愿服务 行为意愿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志愿服务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而且也能够推动社会进步。近年来,国家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以及推动青少年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文件,同时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体育支教志愿服务。然而,当前大学生实际的参与情况并不理想,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仅有少数大学生参与过体育支教志愿服务,大部分学生的参与意愿并不高。因此,探究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支教志愿服务行为意愿的因素,分析大学生参与体育支教志愿服务行为方面的内在逻辑,对于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支教志愿服务的意愿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参与体育支教志愿服务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具有因果复杂性,为探究各影响因素之间对大学生的参与行为意愿的作用,本研究在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以文献归纳法作为前因变量的选取依据,提取出人格特质、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以及了解程度五个条件变量。通过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深入分析了成都市内开设体育教育及相关专业的13所高校中的362名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相关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大学生参与体育支教志愿服务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具有因果复杂性。其中单个变量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支教志愿服务行为意愿的解释力度较弱,单变量以组态的形式出现时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支教志愿服务行为意愿的影响极为明显,也证明了大学生在做出参与决策时是从综合条件出发的。第二,各种不同的条件组合能够引起相同结果变量的发生。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八条产生行为意愿的组态路径,经过集合逻辑运算和因果关系分析简化后,得出三种模式,分别为主观规范—行为态度模式、个人特质—主观规范模式以及知觉行为控制—了解程度模式。第三,各种不同的组态路径之间存在着紧密而复杂的互动关系。这些互动关系不仅体现在不同组态路径之间的相互影响,还体现在各条件变量在组态路径中的相互作用。第四,主观规范以及人格特质等单个前因对结果变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尽管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多个前因变量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支教志愿服务行为意愿的复合影响,但不可忽视的是,某些单一前因变量同样对结果变量具有显著的影响。基于此,得出如下实践启示:第一,充分认识大学生参与体育支教志愿服务行为的复杂性。在实践中,不能仅从单一角度出发去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意愿,而应该综合考虑人格特质、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以及了解程度等多个因素。第二,重视不同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推动大学生参与体育支教志愿服务时,不仅要关注各个因素本身的作用,还要关注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第三,特别关注主观规范和人格特质等单个前因变量的影响。主观规范反映了社会期望和他人看法,对大学生的行为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同时,针对具有积极特质的大学生,如热情、责任感等,可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支教志愿服务。第四,注重综合施策,多管齐下。提升大学生参与体育支教志愿服务行为意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努力。通过多方协同、综合施策,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推动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