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订伤暑全书》暑邪致病理论及方药规律研究
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聂金娜
授予年度:2024年
学科分类:100506[医学-中医内科学] 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5[医学-中医学]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10[医学]
摘 要:目的:本论文以曹洪欣主编之《温病大成》中裘庆元所校稿的《增订伤暑全书》版本为主。梳理《增订伤暑全书》对于暑邪及其所致疾病的理论认识;总结张鹤腾(凤逵)、叶霖(子雨)如何辨治“暑邪所致暑病各证,如:“暑证、暑厥、暑风、暑疡、暑瘵、绞肠痧等;探析《增订伤暑全书》所列举的著名医家的治暑理论与临床经验;以及总结《增订伤暑全书》所列方药的的组方规律及用药特点,为今后中医药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参考与借鉴。 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总结张鹤腾(凤逵)、叶霖(子雨)对于暑邪及其所致疾病的理论认识;梳理《增订伤暑全书》中所列举的著名医家的治暑理论与临床经验;再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对《增订伤暑全书》中所列治疗暑邪所致疾病方药的中医疾病、中医证候、方剂名称、中药组成等内容行整理。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7)软件对方药进行分析,挖掘《增订伤暑全书》治疗暑邪所致相关疾病的组方用药规律。 结果: 理论研究:通过对《增订伤暑全书》两位作者,清代医家叶霖(子雨)及明代医家张鹤腾(凤逵)的生平及学术思想的研究,厘清了《增订伤暑全书》的流传版本,系统整理了清代医家叶霖(子雨)及明代医家张鹤腾(凤逵)对于暑邪及其所致疾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首先,在认识暑邪性质及探讨暑邪所致疾病的病因病机部分,张氏认为暑邪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其特点就是具有时效性,性质为火,与一般的热邪相比易耗伤津液。而暑病的病因即为感受暑邪,故其认为伏暑理论乃是一定程度上对于《内经》条文的误解,暑病的发病与冬寒伏邪无关。而叶氏则认为暑病发病,乃是伏邪所致。与张氏不同,叶氏从阴阳互根、天人相应理论出发,指出若人不能顺时气养生,伤精耗气,导致时邪入侵人体。若此时人体的阴阳属性与自然界相同,故时邪症状表现不明显,到时气转换之时,天地阴阳之气与人体阴阳之气同时发生变化,此时人体阴阳之气上下相乘,则症状表现变得明显,故暑病为伏邪发病所致。 其次张氏总结对比了“伤寒与“伤暑两证的因机证治以说明二者辨治要点,叶氏则总结对比了“温病与“暑病的病机治法以说明两病之辨治异同。至此,两位医家通过对暑邪性质的分析,阐述了暑邪致病的病因病机,总结出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思路,最后通过对伤寒、温病、暑病三者的对比区分,将暑病的病因与病机理论剥离出伤寒理论范围,建立了对于暑邪及其所致疾病的系统性认识。 之后在辨治暑病各证部分,张氏与叶氏对于暑邪所引起的各种病证做了疾病命名、证型分析、治法方药及脉理总结等工作,将临床可见暑邪所引起的各种病证,分类总结为“暑证“暑厥“暑风“暑疡“暑瘵“绞肠痧“时疫“寒疫等八种,为之后医家辨治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而在论述五运六气理论应用部分,两位医家都没有使用大篇幅的《内经》原文,而是条目清晰地分析了历年客气六步之交会时间、主要影响的脏腑与天气特点,以及其影响人体所最为显著的症状表现。其形式简单,内容丰富,为后世医家学者留下宝贵研究资料。 最后从汉代到明代,张氏与叶氏选取十三位具有代表性的医家,摘录分析了其中十一位医家的著作及思想,并在医家原文之后以按语的形式注解对这些医家学术思想的认识。其中从汉朝时期寒温不分,医学界整体对于暑邪尚无清晰认识。到金元时期温病学说的大流行,多位医家对于暑邪的性质及所致疾病产生了明确理论观点,直到明朝时期终于出现了暑病的专著,成系统的探讨暑邪及暑病的治疗。叶氏与张氏两位作者按语深入浅出,简洁明了的同时又引经据典极为详实。故后世学者可通过《增订伤暑全书》一书,就能学习到从汉代张仲景到明代王肯堂这一千多年内十三位著名医家对于暑邪及其所致疾病的认识。 用药规律研究:在《增订伤暑全书》中共筛选出治疗暑邪及其所致疾病的处方54首。在54首处方中用药频次排名前五的中药为炙甘草、茯苓、生甘草、人参、陈皮;药物属性四气以温性为主,五味以辛、甘、苦味为主,归经以脾、肺两经为主;用药功效前三的为清热燥湿、利水渗湿及泻火解毒。通过关联分析,得到茯苓-炙甘草这1组核心药对;得到中药与证候关联较强的暑湿困脾证-炙甘草这1组核心组合。通过聚类分析得到7个聚类方,聚类方1:炙甘草、人参,聚类方2:姜厚朴、陈皮、炒白术,聚类方3:茯苓、白术、泽泻、猪苓,聚类方4:生甘草,聚类方5:黄连、黄芩;聚类方6:滑石、半夏、麦门冬;聚类方7:大黄、厚朴、桔梗、柴胡、知母。通过复杂网络分析得出一组由茯苓、炙甘草、人参3味药物组成的核心处方。 结论: 1.理论研究:根据《增订伤暑全书》可知,暑邪致病理论体系其中包括暑邪致病途径、暑邪性质特点以及暑病与伤寒、温病之间的对比等。 第一,暑邪致病有感触即发与伏邪而发两种途径。张氏认为暑邪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其特点就是具有时效性,性质为火,与一般的热邪相比易耗伤津液。第二,暑病、温病及伤寒三病因机证治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