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家乡认同的结构、测量及其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史梦薇
授予年度:2024年
学科分类:0402[教育学-心理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学位)] 040202[教育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4[教育学]
主 题:家乡认同 扎根理论方法 结构与内涵 中学生 潜变量中介模型
摘 要:乡村振兴,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旨在借助一系列政策与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与健康增长。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我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但面临着人才流失挑战,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外迁,对乡村振兴构成了严重的制约。城市化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的出现(郭世平,毛丽霞,2023;李兰冰等,2020),特别是在西部偏远地区。尽管如此,部分青少年和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仍对家乡怀有深厚情感,表现出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的意愿。这种情感和归属感的培养对于促进人才回流和乡村振兴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关于中学生家乡认同的研究相对缺乏,特别是在家乡认同的内涵、结构及其测量工具方面。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中学生家乡认同的内在结构,并开发出一份本土化的中学生家乡认同测量工具。同时初步探讨中学生家乡认同的形成机制以及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帮助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同和归属感,进而促进乡村振兴。 具体开展以下三个研究,其具体内容如下: (1)研究一:分为两个子研究。研究一A是根据扎根理论方法剖析出中学生家乡认同的内在结构及内涵。研究一B是在扎根研究的理论上,分析目前中学生对家乡的情感特征。 (2)研究二:基于研究一A探索出的中学生家乡认同结构维度,本研究编制出一份本土化的中学生家乡认同初始问卷。首先,基于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重新界定中学生家乡认同的内在结构并编制出中学生家乡认同正式问卷。其次,对中学生家乡认同正式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根据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最终确定中学生家乡认同问卷。 (3)研究三:采用研究二编制出的中学生家乡认同问卷作为测量工具,分析当前中学生家乡认同的状况。同时,探索中学生家乡认同在童年期家庭环境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并在家乡认同与童年期家庭环境和生活满意度之间构建潜变量中介模型。 基于上述三个研究,具体得到了以下一些研究结果: (1)研究一:经过扎根理论分析,研究一A探索出四个维度:自然环境认同、人文物质环境认同、人文非物质环境认同和未来发展认同;研究一B分析出中学生对家乡主要表现为正向情感。 (2)研究二:基于研究一A的扎根分析结果,本研究最初编制了包含28个具有代表性且适合本土文化的中学生家乡认同问卷。对该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后,重新确定中学生家乡认同的内在结构分为气象气候认同、自然资源认同、人文环境认同和未来发展认同四维度。基于这四个维度,重新编制出包含22个题项的中学生家乡认同问卷。随后,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确定了包含22个题项的中学生家乡认同正式问卷。 (3)研究三:当前中学生家乡认同的整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根据差异检验结果来看,首先,在学段上,初中生在人文环境认同、未来发展认同维度以及在家乡认同总分的题项平均分上显著大于高中生的题项平均分,在其他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其次,在性别上,只有男生在人文环境认同维度的题项平均分显著大于女生在该维度上的题项平均分,在其他维度及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中介模型上,童年期家庭环境显著地直接预测生活满意度;童年期家庭环境显著预测家乡认同;家乡认同显著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家乡认同在童年期家庭环境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群组检验结果显示:高中生与初中生的家乡认同在童年期家庭环境与生活满意之间的中介作用不存在显著差异;男生与女生的家乡认同在童年期家庭环境与生活满意之间的中介作用也不存在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