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建设的评价指标探究:多元协同的视角 收藏
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建设的评价指标探究:多元协同的视角

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建设的评价指标探究:多元协同的视角

作     者:袁玉莹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谢翌

授予年度:2024年

学科分类:0401[教育学-教育学] 04[教育学] 040102[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 

主      题:普通高中 课程体系建设 多元协同 评价指标 

摘      要: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高质量建设是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关键。本校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作为一种过程性和关系性的存在,需要将学校的育人目标真正转化为多主体共享的课程愿景,继而实现课程领导和发挥学校文化的聚合功能。基于施瓦布的实践课程观,课程审议的目的在于促使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诸要素达成动态平衡,多主体经由循环反复的协商和研讨以获取一致性理解。由此,多主体、多资源和多场域协同推进是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共同选择。普通高中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其对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需求决定了本校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多元要素发挥协同作用。国内已有研究表明,相关研究更多关注静态的、文本层面的学校课程方案质量评价,未能聚焦动态的、过程性的本校课程体系建设的评价机理;学校课程建设评价相关研究对普通高中学段的关注不足,未能基于多元协同视角系统考量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建设过程性要素与多元要素内在机理。因此,基于多元协同视角研制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建设的评价指标,窥探当前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建设整体样貌,探明课程体系建设评价的未来路向,成为了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的核心议题。 本研究围绕“评价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多元协同建设过程应依据哪些维度?这些维度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一核心研究问题展开,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其中,运用文本分析法对文献、政策文本、优质学校课程建设方案等进行文本分析,旨在从理论层面提取关键评价维度和评价向度;采用访谈法对G市7所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的20余位校长、教师开展半结构化访谈,从实践层面探析校长、教师眼中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的样貌,了解其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在主体、资源、场域协同过程中面临的实践困境,基于对访谈文本的分析进一步提炼核心评价要素。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多元协同建设的评价指标,运用德尔菲法对初构的评价指标开展两轮专家咨询调查,依据25位专家的评分及评判意见对评价指标进行了两轮修订。基于此,运用层次分析法邀请12位专家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析,最终确立了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93个具体观测点。 研究发现,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多元协同建设的评价指标由四个评价维度和三个评价向度构成。其中,四个纵向评价维度是构建评价指标的显性脉络,具体包括学校课程方案的协同研制、学校课程实施的协同推进、学校课程评价的协同开展和学校课程管理的协同运行;三个横向评价向度是观照课程体系协同建设过程的隐性视角,具体包括多主体协同、多资源统整和多场域联动。由此,笔者构成了一个经纬交织的基本评价框架。该评价指标要求,对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多元协同过程进行评价时,最为重要的是评价学校课程实施的协同推进过程(权重为40.92%),需以多元协同的方式将学校课程方案的文本蓝图付诸实践,系统观照学校课程方案的协同理解和学校课程方案的协同实践过程。其次,学校课程管理的协同运行的权重位列第二(权重为24.07%),要求对学校课程管理机制的协同构建及其实践过程进行评价,推动普通高中构建共享的课程决策体系和激活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品性。再次,学校课程方案的协同研制和学校课程管理的协同运行权重相同,均为17.5%。一方面,评价学校课程方案的协同研制过程需基于多元协同视角对课程理念体系的规划、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课程内容结构的设计、课程实施体系的计划、课程评价体系的设计和课程管理体系的设计的过程进行全盘考量;另一方面,评价学校课程评价的协同开展要求观照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课程评价、多元评价标准的协同研制、多元评价方式的协同运用和多元评价工具的协同开发的具体过程。未来,开展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建设评价应秉持素养导向的评价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引领多元评价主体协同参与研制以形塑本校课程发展评价文化,运用智能技术赋能评价指标的应用。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