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域下非遗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收藏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域下非遗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域下非遗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作     者:王语涵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郭燕

授予年度:2024年

学科分类:1303[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 13[艺术学] 

主      题:非物质文化遗产 纪录片 叙事艺术 马克思自然观 

摘      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包括对自然界本源的认识、演化规律的认识,以及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其实质是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辩证统一,在探讨“人—自然—社会的关系中具有的基础性地位。步入20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此基础上,继承并发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习总书记亲自提笔的“千万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更是由点到面探索出了一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城乡人民走向共富的科学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与人民生活和历史发展紧密相连,也是各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记忆。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地被再创造、再创新,其不仅承载了人类的智慧、文明、历史,也见证了人类的社会发展和自然的历史变迁,是人与自然与社会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因此,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可以通过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人文价值和自然意蕴,探讨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以非遗题材纪录片和自然题材纪录片为研究主体,结合毕业作品《蓝色馈赠》,从影像创作者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非遗纪录片在自然观视域下的叙事策略,实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非遗纪录片的文本对接。 论文第一章首先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非遗纪录片的相关理论进行概述,阐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理论和中国化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非遗、与纪录片的内在联系;第二章探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域下非遗纪录片的主题选择,以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为基础,挖掘非遗中所承载的自然意蕴与人文价值;第三章主要分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域下人文纪录片的叙事结构,笔者在这一章中结合国内外优秀作品和毕业作品,从中心串联式结构、复线叙事结构、环形结构三个层面入手,搭建非遗纪录片的叙事结构,用影像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抽象关系具象化呈现;第四章着重探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域下人文纪录片的叙事视角选择,希望能更好地表达人与自然的深层次关系。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