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生产与文化认同研究 ——以广州市北京路为例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张河清
授予年度:2024年
学科分类: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05[文学] 020202[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0503[文学-新闻传播学]
摘 要:近年来,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及其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议题。蕴含着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街区成为激活文化旅游资源、彰显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研究空间生产与文化认同实践,理论融合逻辑有助于推动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生产、促进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 本研究选取广州千年文脉所在之地的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案例地,基于空间生产理论和文化认同理论,综合运用半结构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明确了文化认同产生的基础条件和具体表现,并探讨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生产与文化认同之间的互动机制。研究发现:(1)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生产由“空间表征-空间实践-表征空间三元框架构建,是文化认同生成的基础条件。空间生产者基于自身想象生产构想的空间,推动街区物质空间的改造实践,空间使用者和居住者通过认可与抵抗而形成了表征空间的重构。(2)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空间中主体的文化认同具体表现为认知内容、情感意象及行为意向三个维度。主体受文化旅游资源吸引进入空间,通过旅游实践和文化体验等活动扩充认知内容,并基于自身体验丰富情感意象,深化自我与街区的情感联结,从而形成多元化的行为意向。(3)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生产与文化认同存在着紧密的互动机制:空间生产是文化认同的基础,文化认同是空间再生产的动力。空间实践(物质空间)为文化认同提供物质载体,表征空间(生活空间)为文化认同提供社会交互平台,空间表征(构想空间)为文化认同提供制度保障。文化认同也通过主体的推荐意愿、重游意愿和行动承诺,最终促进空间再生产。 本研究深入探究了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生产与文化认同的互动机制,在理论上丰富了空间生产与文化认同领域的研究内容,为二者的分析框架和理论融合提供了借鉴;在实践上深入挖掘街区内优质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文化传承及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普适性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