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身体自尊对孤独感的影响: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王云霞
授予年度:2024年
学科分类:0402[教育学-心理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学位)] 040202[教育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4[教育学] 040201[教育学-基础心理学]
摘 要:研究背景和目的: 孤独感已被认为是世界性的公共健康卫生问题。调查发现,孤独感问题在大学生中越来越常见,且与抑郁、社交焦虑、成瘾、自杀意念和行为等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孤独感的成因涉及个性、个人认知、社会环境等方面,人际关系是影响孤独感的重要因素,个人在身体形象方面的评价也可能影响孤独感。身体自尊是一个人对其身体各方面的社会层面的评价,身体自尊水平低会纵向预测许多身心问题。当前的研究较多从身体形象的某个方面展开对孤独感的影响,却很少从整体的自尊水平上探讨身体自尊和孤独感的关系。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孤独感、身体自尊、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究人际关系在身体自尊与孤独感的关系中起作用的具体过程,以丰富国内的相关研究。 研究方法: 本研究分两部分,研究一横断面研究,采用量化的问卷调查方法,以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孤独量表、身体自我知觉量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为工具,对两所高校中91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孤独感、身体自尊和人际困扰的现状,构建关系模型;研究二质性研究,采用半结构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对招募的16名大学生进行一对一访谈,探索大学生孤独感、身体自尊、人际关系的具体表现及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究人际关系在身体自尊与孤独感之间发挥作用的过程。 研究结果: 第一,大学生孤独感的平均水平为40.95±10.93,身体自尊的平均水平为70.56±19.82,人际困扰的平均水平为8.10±6.15,数据呈现出离散程度高、个体差异大的特点。同时,大学生的孤独感、身体自尊和人际困扰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存在差异。具体而言,女性、20岁以上的、来自农村的和缺少锻炼的大学生有着更高的孤独感水平和更严重的人际困扰,女性(p0.001)、农村生源(p0.001)和无锻炼的大学生(p0.001)身体自尊水平更低,但仅身体吸引力这一维度在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二、三、四、五年级的大学生孤独感(p0.001)和人际困扰(二到四年级p0.001,五年级p0.05)显著高于一年级,二年级在身体自尊总体水平上显著低于一、三年级(p0.001);BMI处于偏瘦范围的大学生孤独感(p0.01)高于正常和超重范围人群,处在正常范围的大学生身体自尊(p0.001)高于偏瘦和超重人群,但不同BMI范围的大学生的人际困扰未见差异。 第二,大学生的孤独感、身体自尊及人际困扰三个变量之间存在两两相关关系。其中,身体自尊负向预测孤独感(β=-0.242,p0.001),身体自尊水平越高,孤独感越低,受年级和BMI的影响;人际困扰能正向预测孤独感(β=1.081,p0.001),人际关系困扰程度越高,孤独感越高,受性别和年级的影响。 第三,大学生的人际困扰在身体自尊和孤独感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129,占总效应的53.31%。这表明,身体自尊低的大学生有着更多人际困扰,从而产生更多孤独感。 第四,质性访谈结果涉及大学生的身体自尊、孤独感及中介作用的具体过程三个主题。大学生从达不到满意状态、进行比较、外在情境影响、受到他人评价、病理原因五个方面建立身体自尊。身体自尊对身心产生的消极影响包括感到自卑、焦虑、内耗,内化负面体象,被同学欺辱,社交表现退缩,影响别人对其交友;积极影响有锻炼水平提高,心态上变积极,朋友变多,交流压力降低,更活跃的社交角色,压制欺凌。 孤独感的表现有情绪低落消极,感到内心没人理解,反刍思维重,强烈的自我否定,孤独体验抽象化。产生的负面影响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自我封闭,主动疏离;沉迷虚拟,忽略现实;情感反应冷漠;交往有明确的界限;有敌对情绪,恶意揣测;变笨,记忆力注意力变差;感知的严重心理问题。个人采取的积极应对方式有运动,个人休闲娱乐活动,与人交谈沟通,扩大交际参与活动;消极应对方式有搁置等待,通过睡觉排解孤独,退回虚拟或假想世界,陷入过分忙碌。大学生希望缓解孤独感的心理需求包括理想的同频的知心朋友;关心和陪伴;他人主动互动,亲近自己;正向联结。 中介作用的具体过程包含个体性格因素、环境适应问题、校园环境和氛围、社会支持系统、同龄人交往与评价、父母教育方式、家庭经历以及人际关系的正向影响八个方面。个体性格因素包括:内向、慢热、社恐;社交主动性差;拒绝表达。环境适应问题有频繁搬家转学换班,入学心理不适应,转变到实习阶段不适应,难以融入集体生活,缺乏归属感、认同感。校园环境和氛围的影响有比较的氛围,社交压力大;封闭,管理严苛;教育工作者失职。社会支持系统包括缺少陪伴和法律保护力度不够。同龄人交往与评价体现在个人习性、兴趣爱好不同;缺少倾诉内心的对象;被忽略,社交反馈不佳;寻求亲密感受挫;在意他人看法与评价;霸凌、群体孤立。父母教育方式的影响体现在严厉型,限制多;放养型,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