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坪坦河流域侗族风雨桥营造技艺研究 收藏
坪坦河流域侗族风雨桥营造技艺研究

坪坦河流域侗族风雨桥营造技艺研究

作     者:梁豫彬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邓毅

授予年度:2024年

学科分类:081406[工学-桥梁与隧道工程] 08[工学] 0813[工学-建筑学] 0814[工学-土木工程] 082301[工学-道路与铁道工程] 0823[工学-交通运输工程] 

主      题:坪坦河流域 侗族 风雨桥 营造技艺 

摘      要:作为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之一,侗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营造传统,其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是独特的民族建筑。侗族建筑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侗族人民在长期的营造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建筑营造方法,作为侗族建筑“三宝之一的风雨桥,更是营造技艺的集中体现。随着社会变迁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风雨桥营造技艺的传承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国家相关政策指出,要实现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目标,就必须要系统地保护、利用和传承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在这个背景下,研究、保护和传承风雨桥营造技艺具有重大意义。 坪坦河流域作为风雨桥集中分布的区域,有46座风雨桥,其中9座已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风雨桥形制和营造技艺的典型体现。以吴庆雄师傅为代表的匠师在营造活动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技艺水平和创新性,是侗族建筑营造技艺的代表。营造技艺不仅体现在非物质性的营造过程里,在实体的建筑结构和构造做法中也有所体现。本文以流域内的风雨桥和营造匠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对流域内的风雨桥进行概况性的分析,提取典型实例,剖析各类型风雨桥的结构特征和构造做法,再通过对匠师的访谈,记录和分析风雨桥营造的过程以及具体方法,最后分析流域内的风雨桥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变化,总结风雨桥形制及营造技艺演进的特点。本文以整体性研究作为方法论,结合物质层面的风雨桥建筑实体和非物质层面的营造技艺进行系统性研究。 文章分为五个章节,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当前相关研究作了简要综述,并提出研究的范围、对象和方法。第二章介绍了流域内风雨桥的基本概况,总结各类型风雨桥的形制和地理分布等特点。第三章对流域内风雨桥的建构体系进行归纳和总结,建构体系是反映营造技艺的重要部分,包括各类型风雨桥桥体结构和桥屋形制的构造做法和构件组成,是建筑实体层面的营造技艺分析。第四章对匠师、营造的具体流程和方法,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记录和分析,是营造技艺非物质层面的内容,也是营造技艺的直接体现。最后一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讨论了风雨桥结构形式,内部功能空间以及营造技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分析流域内风雨桥的形制及营造技艺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演进的特点。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