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中体育文化符号的植入路径研究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曹莉
授予年度:2024年
摘 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在2019年12月印发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并且初次提出了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这一重点文化工程,2020年10月中央召开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并在该会议中明确指出大运河国家公园的建设是“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表明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重要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工作,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相关部门编制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十四五实施方案》在该方案中提出到2023年大运河相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水平需要迈上新台阶,以更好地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山东省是京杭大运河所流经的重要地域,大运河(山东段)由北至南依次流经德州、聊城、泰安和济宁等5个市18个县/区,全程共有634公里,山东省于2020年印发《山东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目的是为进一步统筹协调推进相关工作开展了《山东省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管理办法》施行评估调研,探索制定地方性法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的发展定位是形成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塑造中外文化交流的互鉴高地,建设宜居宜业和谐的美丽家园,树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标杆。大运河山东流域有着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也形成了器物、制度、精神、技术等不同方面的体育文化符号。体育文化符号资源的植入能够更高质量的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符合当代体育强国质量强国的目标,也符合人民强身健体和文化熏陶的需求,因此探索体育文化符号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中的植入路径在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体育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和文化认同方面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使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中体育文化符号的植入路径为研究对象,在文化符号学和文化资源学的理论基础上对于大运河山东段的体育文化符号进行梳理,对其植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大运河山东段中体育文化符号植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中的路径,总结设计理念和植入模式,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植入策略和保障措施。 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研究提出较晚,而山东段五个城市(枣庄市、济宁市、泰安市、聊城市和德州市)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还尚在建设中,并且在稳步推进保护传承工程、研究发掘工程、环境配套工程、文旅融合工程与数字再现工程的实施。 (2)大运河(山东流域)的体育物质文化符号、体育制度文化符号、体育行为文化符号与体育精神文化符号呈现出百花齐放并且具有地域特色的状况,构建出了良好的体育文化符号传播环境和植入氛围。 (3)梳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的现实境况和文化符号的呈现现状后根据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出了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体育文化符号的植入存在如下问题:其一,运河公园管理体制欠缺,文化符号传播缺少载体;其二,沿岸经济水平尚待提高,体育文化保护理念落后;其三,地方统筹协调能力不强,体育文化符号化程度低;其四,体育文化植入人才短缺,体育非遗传承创新受困;其五,体育符号数字传播较少,线上监管审核力度较差。 (4)为助力体育文化符号植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促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建设,带动体育文化符号传承创新与传播,提出六条路径与三点保障,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在植入体育文化符号时需要遵循地方性原则、适用性原则、共生性原则与审美性原则,充分利用好形态学矩阵法、题材拓展发、图形提炼法和非遗嫁接法等植入方法进行植入路径的选择:设置管理制度,为体育文化符号梳理提供保障,打造旅游胜地,为体育文化符号生产奠定基础,创新植入模式,为体育文化符号发展塑造自信,培养复合人才,为体育文化符号植入注入源泉,为保障路径选择的实施,更应当从政策与法规、组织与人才、资金和技术等方面进行植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