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针治疗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曹雪滨;张倩
授予年度:2024年
学科分类:100506[医学-中医内科学] 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5[医学-中医学]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10[医学]
摘 要:目的:观察黄帝内针治疗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为优化中风后遗症的针灸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方法:研究课题以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院区收治并诊断为中风恢复期且伴有上肢肌张力增高的病患为研究对象。课题依据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收录64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并采用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试验组运用黄帝内针理论,选取健侧中封、曲泉、陷谷、足三里、犊鼻、下巨虚及三阴交,直刺进针,治疗过程中针灸师辅助患者患肢进行肩、肘、腕、掌的屈伸运动,2min/次,每隔5min运动一次。对照组选取患侧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曲泽及大陵,直刺进针。每组每次留针30min,1次/d,连续针刺6d后休息1d,7d/疗程,共8个疗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均由同一治疗师依据国际通用的改良Ashworth量表、上肢功能评定量表、Fugl-Mryre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进行评估,在疗程结束后使用疗效评定标准评价诊疗效果,并在患者治疗结束4周后对其进行随访观察远期疗效。数据收集整理完毕后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观察黄帝内针治疗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 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种及影响因素等,结果具有可比性(P0.05)。(2)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MAS评分、DASH评分、FMA评分以及ADL评分进行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治疗后两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治疗后的MAS评分和DASH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FMA评分和ADL评分有所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对两组进行组间比较,试验组MAS评分和DASH评分均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63%,试验组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随访期间依据MAS等级判断两组治疗方案的远期疗效,试验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黄帝内针可以有效降低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患者的MAS评分及DASH评分,提高FMA评分和ADL评分,改善肌张力增高的症状,增强患肢的运动能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并且其临床疗效及远期疗效优于传统体针,可为优化本病的治疗思路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