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火柴与近代中国社会 收藏
火柴与近代中国社会

火柴与近代中国社会

作     者:毕灵杰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张登德

授予年度:2024年

学科分类: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02[经济学] 060205[历史学-中国近代史] 06[历史学] 020205[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0602[历史学-中国史] 

主      题:火柴 民族工业 西物东渐 联营 民众社会生活 

摘      要:火的使用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着根本性的意义,而人类取火技术的进步则代表着人类社会进步的尺度。火的使用改变了原始人的营养结构,促进了人类大脑发育,在人类文明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中,均有火的现身。18世纪英国化学师沃克发明摩擦火柴,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火柴正式诞生,虽然此后也有诸多取火工具问世,但就其适用范围与影响力而言均远不及火柴。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逐步确立与完善,火柴伴随着殖民者进入中国。列强凭借着在华特权在中国沿海沿江地区广设租借地,按照西方标准建设近代城市,并带来了西方的生活方式与生产生活器具,火柴作为基础生活用品也进入了中国。在殖民者、传教士、买办阶级和上层士人的示范下,火柴逐渐普及开来,逐渐被国人接受。中国的民众对火柴这种外来事物的兴趣远超其他,火柴的进口量与日剧增,民众的日常生活习惯也在逐渐发生改变。列强将中国开辟为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向中国大宗输入火柴,利用技术的高维优势形成垄断,撷取高额利润。随着资本入侵程度的加深,在华外国商人由原本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开始有欧洲商人尝试在中国建立火柴生产工厂,但由于国内生产水平的低下,进口火柴依然在市售中火柴中占据相当份额。 与此同时,近代中国的上层官员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以自强与求富的目标建立起一批以西式规格为标准的近代工厂,集中在交通运输、矿产开发等方面。至于涉及民生领域的火柴业,由于火柴器物微小,利润微薄,而且当时工业基础十分孱弱,只有早期的归国华侨在海外学习到了火柴生产的技术,回到故乡或者沿海沿江地区建立小型的火柴手工作坊,如上海制造自来火局、广东佛山巧明火柴厂;有的归国华侨与地方大员合作,建立资金较为雄厚的火柴企业,如天津自来火局;有的地区形成火柴生产制造中心,如四川重庆地区的森昌泰等一批火柴企业。这些民族火柴企业对封建政府有着较强的依赖性,生产与经营过程受到封建政府的庇护,但本身抵御市场冲击能力差,依靠行政壁垒才能建立较为稳定的营商环境,且技术十分落后,仅能生产低端的黄磷火柴,产品质量也不尽人意。 一战之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迎来黄金时期,在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民族工商业者投身民族火柴业,四川重庆等原有的火柴业中心进一步发展,上海、广州等新的火柴业制造中心建立,并有同业组织成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民族火柴业受到政府高利率、行业内恶性竞争、外国火柴资本倾轧与火柴倾销等内外因素的影响而进入艰苦发展阶段,民族火柴业者自发走上了联合之路,书写了民族火柴业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顽强生长的民族火柴业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的火柴工人,他们从事着最低端最繁重的体力劳动,薪资水平却是全工业中最低的档次,他们也逐渐觉醒,组织运动,向资本家争取自己的合理权益,成为中国工人运动中重要一环。 火柴在进入中国之后,民众没有过分抗拒,反而是迅速的接纳了这一新鲜事物,并主动进行民族化生产,并赋予火柴相当多的本民族特色文化,鼎盛时期的民族火柴业甚至可以与外资火柴一较高下,这是对“冲击——反应文化冲突模型的有力驳斥。民族火柴业由于产品本身低端,技术门槛较低,是近代民族工业中发展相对较好的产业,但这辉煌成就掩盖不住的是动荡的政局下民族火柴业发展所面临的重重壁垒,行业内部的无序竞争,以及的原料仰仗进口与技术代差。在历经战火纷飞之后,民族火柴业陷入沉寂,直至新中国成立,国内大环境稳定,在工业化浪潮中民族火柴业最终迎来新生。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