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大运河文化遗产利用的公众感知研究 ——以浙江运河古镇为例 收藏
大运河文化遗产利用的公众感知研究 ——以浙江运河古镇为例

大运河文化遗产利用的公众感知研究 ——以浙江运河古镇为例

作     者:张蓉臻 

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洪泉

授予年度:2024年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0601[历史学-考古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60107[历史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06[历史学] 08[工学] 060109[历史学-专门考古] 081303[工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0813[工学-建筑学] 0833[工学-城乡规划学] 083302[工学-城乡规划与设计] 

主      题:大运河文化遗产 运河古镇 遗产利用 公众感知 网络点评数据 浙江 

摘      要:近年来,国家将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运河沿线各省市纷纷行动,制定大运河文化带相关发展规划。浙江省作为大运河沿线的重要省份,高度重视运河文化带的保护利用,将其保护利用工作纳入全省文化建设和发展规划,确保相关工作有序进行。公众感知研究在以“人为本的宗旨下,为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科学支撑。大数据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产生了大量网络点评数据,这些数据具有既得、样本大、覆盖时间跨度长、动态等优点,可以更好地把握公众的观点、需求和期望,作为传统调查方法的补充。本文以浙江7个运河古镇为例,基于网络点评数据,辅以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利用情况进行研究,总结现有利用方式的成效与不足,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活化利用策略,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为未来大运河文化带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提供科学支撑。研究成果如下: (1)7个运河古镇总体满意度逐年趋好,古镇的主体发展方向正确,但在新冠疫情期间各古镇皆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河道和相关遗产的感知较深,对水工设施及关联要素的感知较浅,且公众对江南运河沿线古镇的感知高于对浙东运河沿线古镇的感知;对功能性建筑和江南水乡相关风貌要素感知较深,运河古镇内公众活动偏好与非运河古镇差异度不大。 (2)使用者对古镇的积极评价主要集中在古镇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古镇氛围和良好的消费体验上,消极评价主要集中在商业化程度高、古镇吸引力不足、消费成本高、服务管理差及公众设施不全上;本地游客的古镇评分均高于外地游客,本地游客注重古镇的特色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而外地游客更注重古镇的整体环境、设施条件和消费。 (3)现场调研验证与网络语义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现场调研对象相比网络点评者对运河相关文化遗产的感知程度更低,倾向于关注古镇的历史遗存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而网络点评者更倾向于寻找独特的文化体验与历史探索。 (4)基于以上研究结果,针对运河古镇遗产利用提出了优化原则与针对性建议,分别为不同种类运河遗产的活化利用、不同类型运河古镇的利用策略、区域文化资源点的协同与串联和公众感知的反馈四点,为后续运河古镇的规划建设和研究发展提供了依据。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