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城市形态学视角下的南昌历史城区形态研究 收藏
城市形态学视角下的南昌历史城区形态研究

城市形态学视角下的南昌历史城区形态研究

作     者:冯思睿 

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黄小兰;林盛均

授予年度:2023年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8[工学] 081303[工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0813[工学-建筑学] 0833[工学-城乡规划学] 083302[工学-城乡规划与设计] 

主      题:城市形态学 形态演变 形态量化 南昌 历史城区 

摘      要:在近数十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许多城市对历史文化的关注不足,导致城市的空间肌理和历史风貌保护不善,城市的历史传承缺少空间载体,城市全面发展的文化根基有所欠缺,加强城市历史区域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城市形态学是源于西方学者对于历史城镇的空间形态的变化和演进的一门研究,该研究通过对形态风貌的区域划分,可以有效地对历史城镇空间实施分类保护,对城市建设和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目前,我国城市形态学研究已经在一些历史古城、历史街区中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使得该研究在我国城镇历史保护方面有了较为丰富的应用成果,但对于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中心区研究仍然较少。南昌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但在粗放式的发展进程中,南昌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关注度较低,在城市历史空间方面研究略显不足,尤其是全面的城市形态研究尚存缺失,因此,本文选定南昌历史城区为研究对象。论文从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两大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城市形态学的基础理论探索,重新挖掘城市形态学的理论渊源,总结不同学派的主要思想,从中提炼出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运用Arc GIS、图像语义分割等计算机技术,结合历史资料和实地调研验证,对南昌历史城区城市形态的基本特征、演进历史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为城市历史保护和规划建设工作提供有益参考。第二部分是对南昌历史城区的实证研究,梳理南昌自古代筑城以来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城市规制的形成过程,界定本文研究范围,根据城市形态学的研究框架对南昌历史城区内的街道、街区地块和建筑三种基础形态要素展开分析,总结出其形态特征和演变规律,并按照各自的特点进行归纳分类,基本形成内容相互独立、逻辑联系紧密的城市形态认识体系。在南昌历史城区街道形态研究中,基于历史地图和规划史料分析发现,历史城区的路网形态框架经历了清代三街纵连、民国一环一横两纵、建国初期两横一纵、到如今两横两纵的演变历程。进而对当前路网形态展开量化研究,发现历史城区路网整体上呈西密东疏分布,道路总体较为平直,路网略微向西倾斜。在南昌历史城区街区和地块形态研究中,选用聚类分析法将街区分为低密度-高混合-规整型大街区、低混合-不规整型街区、均衡型街区、和高密度小街区四种类型。通过对代表性街区内的地块形态研究,可知历史城区的地块演变大致经历了民国建设奠定基础、建国初期适应性改造、改革开放后剧烈更替和新时代有机更新四个阶段。在历史演变进程中,街区内地块形态呈现合并统一的趋势。在南昌历史城区建筑形态的研究中,对历史城区的建筑平面形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历史城区的建筑密度较大,但单体建筑的占地面积小且建筑轮廓紧凑而不规整。此外,研究可得建筑平面形态特征与区域开发时序具有紧密联系。再对历史城区中的历史保护建筑、居住建筑、文化建筑和商业建筑四类建筑单体的功能和形式进行分析,探究建筑形态表征与时代背景、文化内涵之间的关系。最后,本研究的总体结果如下:一是南昌历史城区的城市形态演变具有延续性,城市空间形态虽有变化,但总体上并未完全脱离基本的空间形式。二是南昌历史城区的城市形态演变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每一个形态变化的时期都有其特点,并与时代发展背景息息相关。本研究通过对南昌历史城区的实证研究,印证了城市形态学研究对于有效地认知快速发展中的历史城区具有积极意义。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