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菲律宾蛤仔抗溶藻弧菌品系培育及抗弧菌性状分析 收藏
菲律宾蛤仔抗溶藻弧菌品系培育及抗弧菌性状分析

菲律宾蛤仔抗溶藻弧菌品系培育及抗弧菌性状分析

作     者:李宏达 

作者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聂鸿涛

授予年度:2024年

学科分类:090801[农学-水产养殖] 0908[农学-水产] 09[农学] 

主      题:菲律宾蛤仔 溶藻弧菌 遗传育种 差异表达基因 

摘      要: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广温、广盐性贝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但伴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和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介导的疾病是贝类养殖的主要病害问题之一。由于贝类缺乏适应型免疫系统,所以在开放的养殖环境中无法使用疫苗来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因此想要解决病害频发的问题,对蛤仔进行以抗病为目标性状的遗传育种工作就成为解决病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采用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并结合分子辅助的方法对蛤仔进行以抗溶藻弧菌性状为目标的育种工作,以期培养出对溶藻弧菌耐受性更强的品系。本文主要结果如下: (1)通过转录组学的方法对溶藻弧菌胁迫和未胁迫的蛤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溶藻弧菌胁迫后,蛤仔体内“溶酶体、“吞噬体和“m TOR等通路被显著富集(P0.05)。大连金石滩和福州东壁岛群体组间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唐山三岛群体(P0.05)。实验群体在整个幼虫期(1-15日龄)壳长和壳高的生长与存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群体(P0.05)。120日龄时实验群体(壳长:2.49±0.53 mm;壳高:2.10±0.45 mm)壳长和壳高显著高于对照群体(壳长:1.73±0.33 mm;壳高:1.51±0.30 mm)(P0.05)。在壳顶后期(15日龄)和稚贝期(120日龄)分别对实验群体与对照群体进行溶藻弧菌人工感染实验(攻毒浓度:5×10~7CFU/m L)。结果表明,实验群体在壳顶后期(15日龄)和稚贝期(120日龄)经溶藻弧菌胁迫7天后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群体(P0.05)。溶藻弧菌胁迫后12 h和24 h时,实验群体(120日龄)TNFα、LITAF、TRAF2和TRAF6基因的m RN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群体。 (4)采用巢式设计的方法,使用大连金石滩群体建立了3个父系半同胞、9个母系全同胞家系,在120日龄时进行抗溶藻弧菌家系的筛选。其中家系C3在幼虫和稚贝期的绝对生长量显著高于其他家系(P0.05)。在120日龄时采用浸泡法对9个全同胞家系进行溶藻弧菌人工感染实验(攻毒浓度:5×10~7CFU/m L)。结果表明,经溶藻弧菌胁迫14天后,所有家系的累计死亡率为76.61%。并从9个家系中筛选出了抗溶藻弧菌家系A1、A2和C2(存活率分别为:40.03%、50.04%、56.69%),以及易感家系B1(存活率为:3.38%)。 (5)以中国北方两个野生群体蛤仔为亲本(大连金石滩:简称D和威海镆铘岛:简称W)进行了2×2完全双列杂交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