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中国城市生态韧性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收藏
中国城市生态韧性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城市生态韧性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     者:王立奇 

作者单位:河北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李国柱;邱美丽

授予年度:2024年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2[经济学] 020208[经济学-统计学] 07[理学] 08[工学] 081303[工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0714[理学-统计学(可授理学、经济学学位)] 0813[工学-建筑学] 0833[工学-城乡规划学] 083302[工学-城乡规划与设计] 

主      题:城市生态韧性 区域差异 收敛性 影响因素 提升路径 

摘      要:城市作为国家发展的主力军,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来自自身与外界众多不确定性扰动和冲击因素的影响。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人口拥挤、环境质量下降、自然资源过度利用等城市问题逐渐暴露,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威胁。现阶段,传统的风险管理已不足以抵抗接踵而至的生态环境威胁,迫切需要更新更有效的防范理念来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面对工业化、城市化和生态脆弱性等引发的一系列危机,城市生态韧性逐渐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且随着城市间的联系愈发紧密,城市面临的扰动具有外溢的风险,在空间格局下探寻城市生态韧性的提升路径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就中国城市生态韧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目的在于科学认识城市生态韧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从而提高城市生态韧性,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总体上,文章结合韧性理论和空间分析方法,从空间格局、空间差异、影响因素方面对中国城市生态韧性进行了多维度剖析。具体来说,首先对生态韧性相关理论及研究动态进行了梳理和简要述评。其次,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2005年至2020年中国281个地级市为样本,从抵抗力、适应力、恢复力三个维度出发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地级市整体和三大区域的城市生态韧性水平进行测度。随后,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法、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空间收敛模型研究城市生态韧性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区域差异。然后,综合运用STIRPAT扩展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生态韧性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之后,借助fsQCA模型对中国城市生态韧性的组态提升路径进行分析。最后,根据研究结论,针对性地为提高城市生态韧性水平,优化城市整体生态空间差异提供对策建议。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