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养殖温度对达氏鳇幼鱼生长、消化酶活性、肠道组织结构及免疫指标... 收藏
养殖温度对达氏鳇幼鱼生长、消化酶活性、肠道组织结构及免疫指标...

养殖温度对达氏鳇幼鱼生长、消化酶活性、肠道组织结构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作     者:孙博 

作者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张颖;马波

授予年度:2024年

学科分类:090801[农学-水产养殖] 0908[农学-水产] 09[农学] 

主      题:达氏鳇幼鱼 温度 热应激 生长 消化酶 免疫 抗氧化能力 转录组 

摘      要:鲟鱼隶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是目前发现起源最古老、最原始的鱼类之一,具有很高的科研和研究价值。由鲟鱼卵加工而成的鱼籽酱被誉为“黑色黄金,有很高的经济附加值,是世界上利润较高的产业之一。上世纪末,由于过度捕捞,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生活环境的恶化等,鲟鱼资源迅速减少,有的鲟鱼种类已近灭绝,自1998年4月1日起,世界濒危动物贸易公约组织(CITIS)认定全球野生鲟鱼为濒危动物,禁止或限制其开发和经营,并提倡人工养殖。随着二十多年来鲟鱼养殖产业的发展,如今中国作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鲟鱼养殖国家,同时也是鱼子酱第一出口大国,每年的鲟鱼养殖产量高达13万吨,占全球鲟鱼产量的80%以上。达氏鳇(Huso Dauricus),俗称鳇鱼,该品种为黑龙江流域特有的珍稀淡水鱼类,因其体型大,生长迅速,抗病能力强、经济价值高等优点,是我国重要的鲟鱼养殖品种之一。鲟鱼为亚冷水性鱼类,其适宜生长温度范围为15-24℃,因此我国鲟鱼养殖主产区以云南、贵州、四川、浙江等南方地区为主。随着全球变暖,夏季连续高温对鲟鱼的生存带来了诸多挑战。研究表明,夏季高温会使鲟鱼发生热应激,严重影响其摄食、生长、代谢和繁殖等生理机能,甚至引起大量死亡,给鲟鱼养殖产业带来巨大损失。为此,本研究设置了19℃、22℃、25℃、28℃和31℃一共5组温度梯度,旨在不同养殖温度条件下,开展对达氏鳇幼鱼生长发育、存活率、肠道消化酶活性、组织结构以及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研究,并利用转录组学技术探究高温对达氏鳇幼鱼生理功能影响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结果将为高温环境下鲟鱼的养殖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指导,促进我国鲟鱼产业的健康发展。一、养殖温度对达氏鳇幼鱼生长性能和存活率的影响达氏鳇幼鱼生长性能和存活率随着养殖温度的升高(19-31℃)呈降低的趋势。其中,各实验组幼鱼的平均成活率分别为100%(19℃)、66.67%(22℃)、58.33%(25℃)、56.25%(28℃)和37.5%(31℃);养殖第0-12d时,22-28℃组3组达氏鳇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相对增重率显著高于19℃组和31℃组(P0.05)。从实验结果来看,随着养殖温度的升高(19-31℃)与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0-53d),达氏鳇幼鱼肠道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均受到影响,显著降低(P0.05)。三、养殖温度对达氏鳇幼鱼血清抗氧化酶活性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达氏鳇幼鱼血清抗氧化酶活性随养殖温度的升高(19-31℃)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无论在养殖第26d时还是在养殖第53d时,31℃组达氏鳇幼鱼血清中TP含量始终是各温度组中最低,分别为23.4g/L和19.5g/L,且显著低于同一时间19℃组血清中TP含量(P0.05)。养殖第26d时,25℃组达氏鳇幼鱼血清中的ALT活性达到最大值,为46U/L,显著高于19℃组(P0.05);养殖第53d时,22℃组达氏鳇幼鱼血清中ALT活性达到最大值,为26U/L,显著高于19℃组(P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