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西安苗圃研究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史红帅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060201[历史学-历史地理学] 0601[历史学-考古学] 090701[农学-林木遗传育种] 060205[历史学-中国近代史] 060107[历史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0907[农学-林学] 06[历史学] 09[农学] 0602[历史学-中国史]
摘 要:历史时期,各族人民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脚下的这片土地供养了一辈辈子民,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无数辉煌文明。然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却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历史时期辉煌文明绵延不绝的代价,森林资源的破坏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步入近代后,西方列强对我国林木资源大肆掠夺,无休无止的战争破坏着残存不多的林木资源,再加上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森林资源遭到的破坏日益严重。幸运的是,清末以来,重视林业的风气逐在全国蔓延,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开始大力倡导,积极撰书、投身实践,植树造林运动在全国铺展开来。陕西省情况也是如此。植树造林需先育苗,充足的苗木供应必不可少。苗圃作为育苗园地,承担起了这一重任,却最容易被忽视。苗圃,作为林业的重要实践者,作为最基层的林业单位,其所作所为值得去探索,其生存状态值得去复原。借此,才能更细致地了解民国林业发展的真实面貌,了解民国林业发展过程中的不易。本文将借助民国档案资料、民国报纸期刊、地方志等材料,以重点城市——陕西省西安市为例,以民国时期西安市郊各苗圃为研究对象,试图对民国西安苗圃的变迁情况、生存状态、所做工作等方面做微观历史的复原,以此来展现民国最真实的林业历史。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民国时期陕西省苗圃发展历程与时空变迁。民国时期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其主管林业的行政机构变动均较为频繁。在这种情况下,陕西省主管林业的机构也有调整。苗圃多由林业机构创设。由于民国特殊的年代环境,民国时期陕西省苗圃的发展历经波折。不同阶段苗圃的时空分布不尽相同。另一方面,全省苗圃的选址、区位虽有差别,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第二章,民国西安苗圃的变迁与更迭。西安作为陕西省最重要的城市,其市郊苗圃的发展最为典型,也最具代表性。城南苗圃、茂陵苗圃、昭陵苗圃、革命公园苗圃、太液池苗圃、翠华山—南五台苗圃、长安县苗圃发展历程各具特点,发展情况不尽相同,但艰难曲折是共同的主调。第三章,民国西安苗圃预算与经费、人员与薪资。民国西安苗圃之所以发展艰难,直接原因是预算不足、经费短缺。以城南苗圃、茂陵苗圃、昭陵苗圃、太液池苗圃为例,预算不足、经费短缺是常态,而苗圃各类工作人员的短缺也是常态,二者以各种各样的问题暴露在苗圃的发展过程中。经费短缺下,员工薪俸也处于各行业较低的水平,这或许是苗圃员工频繁变动的主要原因。第四章,民国时期西安苗圃的育苗工作。在人力、财力短缺的情况下,苗圃育苗工作开展得极为不易。从籽种到幼苗到高大树木,须倾心养护,还须严防破坏,克服各种困难,最终才能成为道路旁、古迹处、庭园里、房前屋后的一抹抹绿色。经费短缺日益严重,苗圃只能转变工作方向,由育苗转为农作生产,变卖农产品成为苗圃重要的经济来源,以此来维持仅存不多的育苗工作。第五章,民国时期西安苗圃与农民群体的互动。苗圃选址须在土地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之处,而这样的土地往往早已开辟为农田。在农业用地向林业用地转变之时,苗圃与农民便开始了利益上的纠葛,产生各种各样的互动。租地育苗与购地育苗是两种不同的转变模式。这两种模式下苗圃与农民群体的互动差异较大。而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双方互动时间长、规模大、变动频繁。本文关注林业研究者所忽略的苗圃,努力还原民国时期西安市郊各苗圃的生存状况,以及植树造林的前一步骤——苗圃育苗的艰辛与不易,为民国林业研究添绘最真实的微观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