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77例眩晕病患者的数据挖掘与核心药物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陈宏慈
授予年度:2023年
学科分类:100506[医学-中医内科学] 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5[医学-中医学]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10[医学]
摘 要:研究目的:使用数据挖掘的研究方法,分析中医药治疗眩晕病的药物组成、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等信息。并通过网络药理学技术,分析中药治疗眩晕病的主要成分、作用靶点、通路等信息,探究中医药治疗眩晕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筛选出2021年9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老年病科诊断为眩晕病患者的病例,经过规范化处理之后构建数据库。然后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上述病例进行数据挖掘,通过多种统计学方法统计出常见的核心药对、中药的配伍规律及核心处方等。(2)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检索出核心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再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取疾病的相关靶点。然后利用Uniprot数据库把所得靶点转换成对应的基因名。紧接着获取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并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11.0软件中构建蛋白互质(PPI)网络模型,利用Cyto Scape3.8.0构建“药物-成分-靶点可视化网络图,并进行相关网络拓扑学分析。最后,运用Metascape平台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研究结果:(1)数据挖掘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眩晕病患者病例177份,包含258味中药,对这些中药进行频次分析,中药共计频次为4108个。其中,有10味药物使用频次大于44%。这些药物依次为:天麻、茯苓、陈皮、甘草、白术、茯神、当归、川芎、牛膝、半夏。四气统计分析显示平性药最多,其次为温性药。中药五味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甘味药物的数量最多。中药归经结果显示:归肝经的药物数量最多。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排名前10的常用药对有钩藤-天麻、茯神-天麻、当归-天麻、牛膝-天麻、酸枣仁-天麻、白术-天麻、川芎-天麻、陈皮-茯苓、茯苓-陈皮、甘草-天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眩晕病的中药可分为8类。包括平肝潜阳类、清热化痰类、益气健脾类、补肝肾类、宁心安神类、滋阴清热类、理气类、活血祛瘀养血类等。参与本研究的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女性患者:男性患者约为2.05:1.00。其中,中老年人患病人数较多,而青少年较少见。统计分析显示:与眩晕病相关的西医疾病主要为高血压病3级、后循环缺血、脑动脉供血不足等。眩晕病临床症状主要以头晕、乏力、睡眠欠佳等为主。(2)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核心处方中药主要成分有96个,治疗靶点有410个,活性成分主要有槲皮素、谷甾醇、3β-乙酰氧基苍术酮、山奈酚、枸橼素等。治疗疾病的核心靶点包括:TNF、PTGS2、CASP1、IFNGR1、IL1R2;主要涉及的信号通路包括AGE-RAGE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等。结论:眩晕病总属本虚标实,治疗上多以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和健运脾胃,补养气血为主,辅以养心安神等药。治疗药物多性平,味甘,主归肝、脾、肺经为主。核心药物以白术、甘草、天麻、茯苓、陈皮、牛膝、茯神、当归等药为主。核心药物主要是通过槲皮素、谷甾醇、3β-乙酰氧基苍术酮、山奈酚、枸橼素等成分作用于TNF、PTGS2、CASP1、IFNGR1、IL1R2等靶点,再通过调控调控AGE-RAGE信号通路、AMPK等信号通路,从而减轻眩晕病患者的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