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皮肤镜的外阴白斑无创诊断与疗效评估的初步研究
作者单位:遵义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肖雁冰
授予年度:2024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1[医学-妇产科学] 10[医学]
摘 要:目的:研究单纯性及硬化性两种类型外阴白斑皮肤镜表现及特征,分析其镜下特征与组织病理学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期创建一种皮肤镜外阴白斑无创诊断与疗效评估的方法体系。 方法:根据有无外阴活检组织病理检查分组:A组(病理组,50例)和B组(无病理组,61例);A组中外阴单纯性苔藓(Lichen simplex vulva chronic,LSC)29例,外阴硬化性苔藓(Lichen sclerosus vulva,LS)21例;同期选取10例外阴皮肤正常的女性作为对照组(C组)。参照《协和皮肤镜图谱》和《实用皮肤镜学》,用皮肤镜偏振光和非偏振光两种光源对A组病人外阴病变区域和C组正常女性外阴皮肤进行皮肤镜观察分析,观察指标包括:血管形态与分布、非血管结构、色素改变、毛囊变化等,总结出A组病人外阴病变共性的皮肤镜表现以及C组正常女性外阴皮肤镜表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A组中与LS和LSC对应的皮肤镜特征,然后用A组所得的皮肤镜共性表现与分型对应特征对B组(61例)患者进行对比观察分析,得到LSC 38例,LS 23例。合并A、B两组LSC和LS,分别得到LSC组(D组)共计67例,LS组(E组)共计44例。D、E两组病人均采用中药膏单一方法治疗,3个月后根据Cattaneo评分系统,即病人治疗前、后外阴瘙痒疼痛评分、病损肤色评分、外阴病损范围评分,以及皮肤镜下血管数量、密度,色素,白色鳞片、条纹,角化栓裸露等指标对D、E两组病人疗效进行判断,对“治愈和“有效病例治疗前后的皮肤镜表现、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与正常女性外阴皮肤比较,总结治疗有效病例的皮肤镜表现与特征变化。 结果: 1.正常外阴皮肤与两种类型外阴白斑皮肤镜表现:正常外阴皮肤(C组)皮肤镜背景颜色为灰褐色改变,可见皮纹、皮沟,褐色素沿皮纹、皮沟方向规则、均匀分布。皮肤血管未见显露,未见异常血管结构及毛囊角化异常结构。LSC组(D组)和LS组(E组)病损区皮纹及皮沟均消失,皮肤背景颜色呈现多种改变;褐色素减退,残存褐色素呈小斑片状或“小岛状不规则分布。异常血管结构如点状血管、线状血管、短棒状血管形态改变两组均可见,但分枝状血管仅见于E组病人。毛囊角化栓、毛囊周围白晕、白色无结构区、白色珍珠结构、白色条纹/晶状体/蛹、“四叶草结构、红色小球体等特征性改变两组均可见,但黄色无结构区及黄白色无结构区仅见于E组患者。 2.两种类型外阴白斑皮肤镜特征:D组和E组中点状血管出现比例均较高(分别为97.0%和91.0%)(P=0.336)。E组中线状血管占79.5%,而D组中为51.0%(P=0.002)。短棒状血管在D组和E组中的比例分别为25.4%和36.4%(P=0.215)。分枝状血管仅见于E组中(27.3%),是LS患者的一个特征性皮肤镜表现(P0.05),说明中药膏对两种类型外阴白斑的治疗效果是一致的。治疗有效患者皮肤镜呈现相应改变:背景颜色中以粉白色背景为主,D组和E组由治疗前的74.6%,68.2%分别上升为88.7%、71.4%(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