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体教融合背景下广东省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收藏
体教融合背景下广东省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体教融合背景下广东省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     者:周潘 

作者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王郓

授予年度:2024年

学科分类:0403[教育学-体育学] 04[教育学] 

主      题:广东省 篮球后备人才 体教融合 培养模式 

摘      要:2020年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为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新方向。篮球作为三大球项目的核心项目,体教融合的推出为培养篮球人才赋予了新动能和新使命。鉴于此,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体教融合背景下广东省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探究广东省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系统分析目前模式存在的优势、问题、影响因素等,并提出优化路径,以期为其他省、市以及全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镜鉴。研究结论如下: (1)体教融合背景下,广东省教育和体育部门结合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发布了相关政策文件,进一步深化了广东省体教融合的发展;目前广东省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民办学校培养模式(自主与合作共存)、校企合作模式、校校合作模式和传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为广东省竞技篮球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2)民办学校培养模式,主要是自主培养,或与职业俱乐部合作培养并建立输送关系,其优势在于招生的限制性更小,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选择面更大,打破了传统的地域性招生问题,比赛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也较为宽广;该模式实现了招生、训练、培养、输送和服务的一体化。由于民办主要依赖私人或企业资金,经费多用于文化教育,篮球人才培养经费有一定的局限性。 (3)校企合作模式,中学与职业俱乐部合作共建的方式;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篮球特色学校的界限,不再是以政策支持的传统篮球强校才能进行人才培养和输送,学校在篮球后备人才的训练上,不以体育课程模式进行,而是采用职业竞技篮球的需要进行训练和培养,是一种新型的体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让学校篮球运动员向职业篮球运动员进行转化,进一步为竞技篮球后备人才提供保障,但部分学校为招生出现了一系列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从而影响局部地区篮球后备人才的发展。 (4)校校合作模式,通过中学与高等学校进行合作共建“中学—大学—职业队的梯队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为了给学生运动员提供更多的出路,校校合作模式既可以培养优秀的篮球运动员进入职业队乃至国家队,为竞技篮球的发展提供后备人才基数保障;同时也能够通过升学的方式进入到大学提升学历,为以后就业提供基础,形成了良好的“两条腿走路的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5)传统的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细分为:“一校一品篮球特色学校、体校培养模式、俱乐部青训培养模式。这些培养模式仍然肩负着培养和输送人才的使命,但随着体教融合的不断深化,传统模式也在不断地融合与进步,从以前单一的人员选拔到现在进入到各级各类学校中去进行人才选拔,这样的变化凸显了各类模式在人才选拔方面的竞争非常激烈,从而提升了广东省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 (6)广东省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有:地域性发展不平衡;学训矛盾仍然存在;篮球后备人才输送渠道单一;运动员选材机制不够完善。其优化路径为:政府整合教育和体育资源,以强带弱,促进各地域公平发展;因材施教,细化学生阶段培养,促进全面发展;扩大招生宣传力度,拓宽篮球人才输送渠道;各学校应注重协同配合,构建完整的选材制度。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