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性财政支出促进消费研究
作者单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陈龙;周道许
授予年度:2024年
学科分类: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0201[经济学-理论经济学] 020105[经济学-世界经济] 020203[经济学-财政学(含∶税收学)]
摘 要:恢复和扩大消费是当前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好转的着力点,消费不平等是指人们在消费和享受社会资源方面的差异,表现为由于个人在社会经济地位、教育、职业、地区等因素的不同所导致的获取、使用、享受物质文化产品服务方面的差异,它作为衡量居民福利水平差异的重要指标,逐渐成为制约居民消费需求扩大的重要因素。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人均收入水平接近高收入国家标准,但和欧美日等老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资本存量、收入水平、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同时,受俄乌冲突、美元加息等国内外诸多矛盾交织叠加影响,我国当前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居民收入和消费信心受到较大影响,消费不足成为制约经济稳定和增长的重要因素。居民消费能力的扩大本质上依赖于收入水平的提升,通过促进总产出和总需求的扩张,在增长和发展中提高和改善人民消费能力和消费质量。同样,基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均衡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城乡间、区域间收入消费差距巨大,这种福利水平的不平等不仅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更会对扩大消费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之上,首先对经济性支出、居民消费和消费不平等等概念加以说明界定,并简要介绍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生命周期理论、持久收入理论等西方主流消费和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新凯恩斯主义等财政支出理论,探究经济性财政支出和居民消费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理论假设。接着对我国居民消费和经济性财政支出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2011-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和对应宏观数据构建省级非平衡面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得出:经济性财政支出可以促进居民消费的整体提高,由于财政支出的偏向性,这种促进效果具有群体和地区异质性,因此会降低居民的消费不平等程度。以上结论经过替换变量、分组变量回归、工具变量检验后仍然稳健。最后,根据上文理论分析以及实证检验结论,提出适度提高经济性支出规模,尤其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等优化经济性支出促进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