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以来上海叙事主题研究 ——以《孽债》、《长恨歌》、《繁花》为中心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郝庆军
授予年度:2024年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文学] 050106[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摘 要:19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加速推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急剧增多,上海叙事的主题表现出越来越丰富的样态,这之中叶辛的《孽债》、王安忆的《长恨歌》、金宇澄的《繁花》是三部颇具代表性的上海叙事作品。这三部作品在时间上贯穿了21世纪前后十年,在主题上侧重点各有不同:《孽债》从前一时期的政治政策切入,探讨了90年代上海的“历史后遗症;《长恨歌》则从上海的殖民历史中寻找上海“芯子,以之作为文化内核对上海进行女性化想象;《繁花》借由不同时代的物欲人情,全景式地呈现了一个内向的上海民间世界。从这三个文本选取的“上海出发,我们可以观测到90年代以来上海叙事主题在新世纪前后的鲜活样态。 本文以《孽债》、《长恨歌》、《繁花》的叙事主题为中心,通过分析这三个文本中建立起的上海城市形象,探讨上海叙事的主题变奏以及21世纪以来上海叙事主题开掘的新方向。论文正文的第一章主要是从《孽债》、《长恨歌》、《繁花》的影视化方向、主题侧重、城市形象建立,这三个侧面进行分析与讨论,在对三个文本的横向展开中,提取90年代以来上海叙事主题中显现出的城乡差距、中产阶级特性、城市性格等方面进行论述。第二章在以上讨论基础上,引入其他上海叙事作品,从世界维度、怀旧思潮、民间文化这三个点分别切入,对上海叙事中的上海想象及其主题变化原因进行综合讨论。第三章从70后、80后、90后作家中各选取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作家,分析上海叙事中“新世情书写的几个新方向,以滕肖澜对叶辛的通俗化继承,周嘉宁对王安忆“上海—世界目光的延续,王占黑对金宇澄地方世情的反向开拓来建构讨论空间,思考在新一轮上海想象冲击下,上海叙事主题的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