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HIV感染者社群中的个体叙事、群体认同与共同体建构 收藏
HIV感染者社群中的个体叙事、群体认同与共同体建构

HIV感染者社群中的个体叙事、群体认同与共同体建构

Individual Narratives, Group Identities and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Communities of People Living with HIV

作     者:李兆洋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孙祥飞

授予年度:2023年

学科分类:050302[文学-传播学] 1004[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05[文学] 100401[医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0503[文学-新闻传播学] 10[医学] 

主      题:虚拟社群 共同体 身份认同 人际交往 HIV感染者 

摘      要:艾滋病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新媒介环境下,以往HIV感染者被传播、被塑造和被命名的状态发生了转变,他们逐渐拥有自我表达、自我建构、自我传播与自我阐释的可能。在此基础上,借由移动社交网络的开放性、连接性和圈层化特点,HIV感染者开始构筑起基于全天候在线的虚拟社群。为此,本研究试图以HIV感染者借助虚拟社群构筑病缘共同体的实践为研究对象,旨在剖析该群体在遭遇线下社会排斥与现实人际关系淡化之后,何以通过线上社群建构新的关系网络并由此形成病缘共同体,以及该共同体的构筑又如何作用其线下的社会关系网络及社会实践。本研究从“共同体这一理论视角出发,采用非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试图揭示HIV感染者所构筑的病缘共同体与一般因趣缘、业缘、学缘等因素构筑的共同体的差异,进而探讨新的媒介技术在赋能HIV感染者进行社会救助、自我救助和他者互助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的可能性及政策空间。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具体从以下四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章从HIV感染者的现实生存困境出发,剖析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该群体在处理个体与自我、他人与社会关系时的心理特征与行动逻辑,理解他们在认知和行为层面产生变化的直接动因。在身份转变与“双重越轨的共同作用下,感染者个体与原有社会关系网络的联结,以及共同体的传统边界不断遭到冲击,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社会融入状况。第二章对本研究的研究场域进行介绍,分析社群的成员属性及构成,阐明社群边界及社群规范的特殊性和必要性,探讨HIV感染者在“前台进行社会展演行为后,如何在“后台实现数字化生存。第三章基于前文对HIV感染者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与主观体验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他们是如何通过虚拟社群寻求信息资源、进行个体叙事和情感交流、参与群体互助的,总结其在网络空间中积极构筑线上病缘共同体并将线上交往和互助实践延展至线下空间的动力机制。第四章落脚到HIV感染者在虚拟社群中的交往实践,以及线上病缘共同体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最后,本研究认为,HIV感染者以网络在线空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为依托,通过个体叙事和情感交流,构筑了以病缘为支撑的情感沟通共同体,并促成了该共同体以共同认知、共同行动为特征的价值反哺。具体而言,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信息需求,个体对信息的渴求促使其加入社群,对信息资源的分享和讨论促成了信息共享的共同体的建构;第二阶段是由信息共享而产生的情感联结,在进行个体叙事和行为互动的过程中,群体身份不断强化,群体关系日益紧密,情感沟通的共同体得以建立;第三阶段是成员完成从“受者向“施者的转变,实现对社群价值反哺的共同体的建构。对于共同体来说,成员具有阶段性和流动性;对于个体来说,共同体又是多元的。然而,种种现实问题使得这一共同体并不稳固。为此,研究认为,更理想的病缘共同体形态,应该一方面在线上有严格的交往边界以保证成员身份的一致性,内部管理规范,成员联系紧密;另一方面则是在线下实现稳固的集体行动,并与线上充分整合。此外,引入专业医护和心理陪护人士,以及有丰富服务经验的志愿者,同样有利于共同体的健康发展。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