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公共部门信息技术采纳行为演化的组织逻辑 ——基于四川省机关事... 收藏
公共部门信息技术采纳行为演化的组织逻辑 ——基于四川省机关事...

公共部门信息技术采纳行为演化的组织逻辑 ——基于四川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案例研究

作     者:龚焕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王谦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120401[管理学-行政管理] 

主      题:公共部门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采纳 采纳过程 

摘      要:自信息技术诞生以来,就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信息技术不仅能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能极大促进政府工作效率、推动政府转变职能。对于中国而言,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就开始尝试着将信息技术引入公共部门,发展到现在,信息技术在公共部门的应用变得更为普遍。尽管“政府采纳信息技术有助于现代政府治理转型这样一个话题已经逐步被大多数人认同,但实际情况是人们对政府采纳信息技术这一具体实践过程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在对公共部门与信息技术二者之间的关系上,多数研究不过是因果相称的、以结果为导向的片段式观点,诸如“技术决定论、“技术的社会建构论。这种“非此即彼的关系探索忽略了二者实践过程的微观行动层面。技术与组织“互动论虽然在此进程上更近了一步,但学界对与具体互动状态也没形成有效共识。在公共部门信息技术采纳研究领域,早期关注的重点集中于过程研究和影响因素研究,过程研究更多的呈现出采纳这一过程的线性状态,对采纳过程中的例外环节缺乏足够的考察,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缺乏对采纳过程的具体实践机制的了解。而影响因素研究更多的探讨集中于影响采纳行为发生的关键性因素,这部分研究把信息技术采纳视为一个决策环节,主要面向的问题是组织中的信息技术“从无到有这一状态是如何实现的。当然,稍近一点的研究也在探讨影响信息技术持续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但是也更多将持续采纳行为视为一种静态状态进行描述。基于以上考量,本文认为公共部门信息技术采纳是一个兼具“过程性和“状态性的复杂行为,而对过程与状态的双重关注是理解公共部门信息技术采纳这一完整行为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试图重新构建组织采纳过程模型,以案例研究的形式重新审视公共部门的信息技术采纳行为。本文试图回答一个并不新鲜但却鲜有确定性结论的问题:公共部门信息技术采纳行为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不同阶段的采纳行为体现出公共部门什么样的行动逻辑?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有助于解释公共部门采纳的信息技术会在何种维度改变(优化)政府组织运行。本文认为公共部门信息技术采纳行为并不能运用某种单一逻辑对其简单归因。事实上,公共部门在不同采纳阶段所呈现的差异化行为决定了公共部门信息技术采纳受到不同行为逻辑主导。案例研究发现,公共部门信息技术采纳会经历采纳初始期、采纳调适期和采纳成熟期三个具有显著行为差异的阶段。采纳初始期公共部门会根据对组织内外环境、业务结构以及信息技术自身特质等因素制造引入某一信息技术的同意,其中由内外环境引起“压力性认知“业务性认知和由技术特质主导的“创新性认知成为公共部门决定作出信息技术采纳决策的关键因素。采纳调适期的工作重点是公共部门采取策略性行动试图发挥出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以满足组织既定目标,包括化解初始期因部门认知感受到的环境压力以及强化组织业务发展的可能。同时,策略性互动中由于存在“部门主导这一特质,而使得互动的结果具有明显的建构性特征,“虚拟业务流程正是建构性特征的标志化成果。在采纳成熟期,信息技术已经内化为公共部门的一部分,而信息技术的显著价值与实践优势将倒逼公共部门为技术势能更好发挥提供制度条件。具体而言,公共部门会以“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产出作为跨越“制度再生产意愿并作出“制度再生产行动的重要标准。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