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苏木转场实践的本土知识调查研究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麦拉苏
授予年度:2023年
学科分类:0304[法学-民族学] 03[法学] 030402[法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030401[法学-民族学]
摘 要: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各民族人民在适应其生态环境过程中共同创造了灿烂多样的生态文化。本土知识便是生活在特定地域的人群世代与环境调适的过程中积累的生存技能与生态智慧。随着经济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和不可持续利用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和谐共生的生态知识,为我国当前民族地区生态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方案。游牧是人类最古老的生计方式之一,以“逐水草而居,“游而牧之的生存智慧适应草原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草畜资源,创造了一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土知识体系。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是全球牧区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2014年起受到国家的重视,2022年5月20日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2.6月-9月、2022.10月-12月,作者在巴彦温都尔苏木参加了牧民的转场实践,参与观察了牧民夏营地的生产生活。本论文以巴彦温都尔苏木游牧转场实践中的本土知识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展现阿鲁科尔沁草原牧民有组织的转场实践过程,以“文化持有者的视角分析整理牧民的生态环境意识、草场的认知和分类、牲畜的认知与分类、移动的社会组织规范等方面的本土知识,进而讨论本土知识在现代化背景下面临的冲击及当代价值。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缘由、相关研究状况和文献综述明确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田野点巴彦温都尔苏木的情况,描述了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沿革与游牧文化特点及被选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背景及缘由。第二章以巴彦温都尔苏木的游牧转场实践为重点,阐释转场的组织形式、转场的路线与距离和转场的过程和草场的分布状况。第三章通过探讨移动中的本土知识,分析了牧民在自然崇拜与禁忌中的生态保护意识、牧民对草场的利用与对牲畜的认知中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本土知识。总结部分,讨论了本土知识在转场实践的生态价值、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困境及现代技术与本土知识融合应用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