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W433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开发调整方案研究 收藏
W433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开发调整方案研究

W433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开发调整方案研究

作     者:龚修俊 

作者单位:重庆科技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严文德;郑小敏

授予年度:2023年

学科分类:0820[工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08[工学] 082002[工学-油气田开发工程] 

主      题:低渗透裂缝性油藏 开发效果评价 油藏数值模拟 剩余油分布 开发调整方案 

摘      要:W433油藏位于鄂尔多斯中西部,是一个典型的低渗透裂缝性油藏。随着油藏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面临着储量动用程度低、油井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明显、采收率低、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不清等问题。本文基于油藏静动态资料,综合运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技术,系统总结了油藏的开发规律,评价了开发效果,明确了剩余油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优化了开发调整方案。完成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进行了油藏地质特征研究。研究区长6储层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储层纵向上划分为2个砂层组,5个砂层,其中长6与长6为主产层,区域构造简单,无断层发育;长6层和长6层孔隙度平均值分别为11.3%和11.7%,渗透率平均值分别为1.7×10μm和1.34×10μm;储层微裂缝较发育,整体非均质性较强。(2)对W433油藏开发效果及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评价和研究。基于油藏地质特征和生产动态资料,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油藏的生产规律、水驱规律、水驱采收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油藏递减类型属于指数递减,年产油量综合递减率为11.68%,产量递减较快;含水上升规律符合S型曲线,含水上升较快;油井见水类型以孔隙型和孔隙-裂缝型为主;水驱动用程度为67.90%,水驱动用程度较低;水驱采收率为25.37%;开发效果主要受平面及纵向非均质性、裂缝、储层物性、砂体连通性、隔夹层和井网不完善性影响。(3)研究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基于三维地质模型、岩心及流体实验数据及生产动态等方面的资料,建立了双孔双渗数值模拟模型,对开发动态指标、注采剖面及饱和度监测资料进行了历史拟合,提高了W433油藏受微裂缝影响的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的准确性,并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平面上由于单砂体连通性、井网不完善和裂缝发育等因素导致剩余油要主要以环状或条带状滞留;纵向上储层非均质性强和裂缝控制等原因,使得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油藏中上部,即长6和长6小层为下一步挖潜的重点。(4)进行了开发调整方案研究。利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注采参数优化、老井治理和井网加密调整研究,结合油田注水开发调整方案编制技术要求,设计了8套开发调整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注采参数调整+老井治理+加密井网优化的综开发调整方案最佳,最终采出程度为23.46%,比基础方案最终采出程度高4.62%,含水率为84.61%,比基础方案含水率低3.73%。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