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份到角色:线下剧本杀社交游戏的关系再生产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陈家琪
授予年度:2023年
学科分类:0303[法学-社会学] 0403[教育学-体育学] 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3[法学] 04[教育学] 030301[法学-社会学]
摘 要:近年来,集角色扮演、互动社交、娱乐休闲、悬疑推理等多重属性于一体的具有强社交属性的桌面游戏剧本杀迅速风靡全国,稳居受青年喜爱的线下社交娱乐活动前三名,其背后的风靡原因以及对青年群体社交关系产生的影响亟待研究。然而通过整理归纳文献,笔者发现目前国内对于剧本杀的研究多是从经济学、传播学以及教育学的角度进行探讨,而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从文化生产角度对剧本杀的研究十分鲜见。本文基于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视角,以线下剧本杀玩家和DM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对剧本杀门店进行调查,充分了解剧本杀社交场景、剧本杀游戏机制、DM和玩家视角下的游戏体验、玩家之间的社交互动等,同时收集相关访谈资料,阅读梳理剧本杀相关文献,进而分析探讨青年群体为何喜欢在剧本杀搭建的社交场域中进行社交,以及这样的社交形式对青年群体的社交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借助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总结出线下剧本杀游戏隔离了现实世界与游戏世界,搭建了一个新型的、具有平等性的社交场域。在该场域中具有去中心化的密闭空间结构、自由化的角色选择、去边缘化的规则场域等三个优势特征,这些特征吸引了大批社交能力弱的青年群体,使场域中青年群体的社交关系从身份社交转变为角色社交,并对青年群体的个人认同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认为,一方面剧本杀搭建了一个具有平等性的社交场域,从而使社交能力弱的青年群体更加适应通过游戏进行社交,另一方面其强逻辑推理、沉浸式体验也吸引了社交能力强的青年群体参与游戏社交,从而对玩家间的社交关系和玩家的自我认同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剧本杀游戏也存在偶然性社交、短暂性社交、工具性社交等弊端,可能会给青年群体带来相关负面影响,对此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