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威尔逊模型的河南省城市间经济关系及其结构演化研究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王铮;李二玲
授予年度:2023年
学科分类: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020202[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主 题:城市经济虹吸力 城市经济辐射力 社会网络分析 网络结构 威尔逊模型
摘 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河南省虽然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开放水平低、创新能力弱,导致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城市间经济关系也没有达到互促互进的高质量阶段。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寻找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原因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方向和速度各异,如何在实现城市间经济关系达到和谐互助状态的情况下,使各城市在空间上形成大中小城市的有序结构,成为区域间一体化发展、形成高质量区域关系的关键。因此,探究城市间经济关系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演变有助于明晰区域经济关系的发展规律,对于更好推进新型城镇化、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均衡问题以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重要意义。城市间经济关系是指不同城市的经济在空间上产生的相互影响,包括城市间经济虹吸关系和经济辐射关系。本文以河南省城市间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首先以城市间经济虹吸关系和经济辐射关系为切入点,对城市间经济关系进行概念界定,并选定威尔逊模型作为本文的研究方法。其次,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选取1991-2021年七个截面数据,从城市间经济影响力入手,分别对城市经济实力、城市虹吸力、城市辐射力三方面进行测算与分析。接着,采用自然断点分级法选取10.996作为城市经济虹吸力的临界点,以“大于10.996则赋值为1,小于10.996赋值为0为原则构建城市虹吸力无向二值化矩阵,及采用“城市辐射力大于0则取1,小于0则取0的方式构建城市辐射力有向二值化矩阵。然后,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城市间经济关系及其网络结构的演化进行分析。最后,在分析河南省城市间关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对应的优化策略与政策建议。研究发现:(1)河南省各省辖市经济实力差异明显。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市的经济实力始终位列第一,其经济实力远大于其他省辖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阳市的经济实力较郑州市存在较大差距,有待进一步提升;郑开一体化核心城市-开封市的经济实力不突出;区域节点城市南阳市及信阳市、驻马店市和济源市在近30年间经济发展呈缓慢增长态势。(2)河南省各省辖市的经济虹吸力近30年变化较小,其网络密度变化趋势呈现“倒N型,其中郑州市、新乡市的经济虹吸力显著,此外,多地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导致2021年经济虹吸力下降。(3)河南省各省辖市的经济辐射力近30年变动较大,其网络密度变化趋势呈现“M型,河南省经济辐射核心城市包含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新乡市、焦作市、许昌市、平顶山市,经济辐射过渡型城市包含漯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安阳市和鹤壁市,其余6市为经济辐射边缘型城市。(4)对比经济虹吸力及经济辐射力网络密度演化发现,2001年后城市经济虹吸力与经济辐射力网络密度变化趋势相似,表明城市经济虹吸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辐射力,各省辖市经济吸引能力强的年份,经济辐射能力也相应较强。(5)从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果来看,根据城市间经济虹吸力和经济辐射力的相互影响,可以将河南省分为五个区域,依次分别为:豫北-安阳市、鹤壁市、濮阳市、新乡市,豫西-三门峡市、焦作市、济源市、洛阳市,豫中-郑州市、开封市、商丘市,豫中南-平顶山市、漯河市、许昌市、周口市,豫南-南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其中,豫中城市间经济关系发育较好,主要由中心城市、卫星城市和边缘城市构成,豫北部和豫中南部区域主要以卫星城市构成,豫西和豫南主要由依靠地方产业实现经济增长的网络边缘城市构成。根据上述结论并结合河南省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优化河南省城市间经济关系和空间结构的政策建议。政府要发挥好“引导+监管作用,营造良好经济环境对于城市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鼓励地方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集群建设;推动“产研学一体化发展,加快区域创新发展;深挖地缘优势,补齐地缘“短板,搞好区域联动,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