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异化及其扬弃——基于马克思劳动异化的视角分析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范伟伟
授予年度:2023年
学科分类:030504[法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12[管理学] 03[法学] 030501[法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201[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可授管理学、工学学位)] 081104[工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08[工学] 0835[工学-软件工程] 0811[工学-控制科学与工程] 0305[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0812[工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摘 要:人工智能是一种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取向的新型生产力形态,推动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巨大变革。一方面促进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更加智能化,另一方面引发生产领域中、生活领域中和人的思维发展中的诸多异化问题。如何正确审视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做到充分发挥其带来的“正效应,合理规避“负效应,对实现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和理论武器,观察人工智能应用中可能产生的异化问题,进而探寻其异化的原因和扬弃路径十分重要且必要。本文除“导论外,主要包含四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阐述人工智能异化的相关理论。首先,阐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进行继承和发展,他将“异化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和分析视角,引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之中,提出了著名的“劳动异化理论。其次,阐述人工智能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影响。人工智能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成为变革世界的强大力量,给人和社会发展带来双重影响。最后,分析人工智能异化的内涵和表现。人工智能异化是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当代的新呈现方式,主要表现在人与智能产品相异化、人自身的异化、人与人的交往异化三个方面。第二章以马克思关于科技革命的一般理论来分析人工智能在生产领域中、生活领域中和人的思维发展中存在的异化问题。在生产领域中,智能产品与产品设计者相分离,智能机器替代人进行生产,极易引发大规模结构性失业,加剧社会贫富分化趋势。在生活领域中,人对智能产品依赖成瘾,沉溺于虚拟世界,加重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疏离化。在人的思维发展中,人工智能发展扩大了“信息茧房效应对人的影响,导致人的批判性思维弱化、创造性思维退化和全面性思维淡化。第三章从生产方式的性质、上层建筑的影响和人的主体性发挥的作用三个层面分析人工智能异化的原因。人工智能异化的根本性原因是人工智能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控制,成为资本的逐利工具。除此之外,人工智能的制度体系不健全、科技伦理体系不完善以及人的主体性发挥作用的局限性是人工智能异化的重要因素。第四章探究人工智能异化的扬弃路径。人工智能异化消解的首要路径是破除资本逻辑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桎梏。只有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对人工智能的绝对控制,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对人工智能的良性引导,充分发挥上层建筑和人的主体性对人工智能发展的积极作用,才能逐渐消除其运用中产生的异化现象,保证其在安全的、可控的和可靠的轨道上平稳运行,实现人与人工智能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