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益肾化湿颗粒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 收藏
益肾化湿颗粒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

益肾化湿颗粒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

作     者:刘充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郭兆安

授予年度:2023年

学科分类:100506[医学-中医内科学] 1005[医学-中医学] 10[医学] 

主      题:益肾化湿颗粒 糖尿病肾脏疾病 临床观察 实验研究 脾虚湿盛证 

摘      要:目的:1.通过临床研究观察益肾化湿颗粒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2.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益肾化湿颗粒对DKD大鼠的肾脏病理形态、超微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干预作用,以此探讨益肾化湿颗粒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可能机制。方法:1.临床观察:本课题纳入在山东省中医院肾病一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符合脾虚湿盛证的DKD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缬沙坦胶囊(代文);试验组患者采用生活方式干预+常规治疗+益肾化湿颗粒,疗程均为12个周。在治疗前、后分别收集患者24h尿液和静脉血,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 UP)、尿微量白蛋白/肌酐(UACR)、血糖(PBG)、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e GFR)、血清胱抑素(Cys C)等,并进行中医证候疗效评估、分析,观察益肾化湿颗粒治疗DK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2.动物实验利用SD大鼠,高脂高糖饲料联合腹腔注射STZ建立DKD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缬沙坦组和益肾化湿颗粒组(以下简称“YSHS组),观察大鼠的一般状态,检测各组大鼠的24h尿蛋白定量(24h UP)、血糖(PBG)、血肌酐(SCr)、尿素氮(BUN)、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指标,取大鼠肾脏组织,利用光镜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形态;电镜观察肾脏超微结构及足细胞形态结构等。探讨益肾化湿颗粒治疗DKD的可能机制。结果:1.临床观察方面:本试验共纳入80例患者,77例完成12个周的观察,其中试验组38例、对照组39例。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化验指标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12周的治疗后,试验组24h UP、UACR、e GFR、SCr、BUN、Csy C、PBG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缬沙坦组相比,YSHS组PBG均明显改善(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组BUN均显著升高(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组LDL-C均显著升高(P0.05);与缬沙坦组相比,YSHS组明显改善(P0.05)。肾脏病理:PAS染色显示空白对照组未见明显改变。模型组系膜区轻中度增生、系膜基质增多;基底膜增厚;肾间质散在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的病理改变均有所缓解,YSHS组缓解更明显。PASM染色显示空白对照组未见明显改变。模型组系膜区轻中度增生,系膜基质轻增多;肾小球固缩,毛细血管僵硬、融合,基底膜增厚;肾小管小灶性萎缩,上皮细胞肿胀,颗粒及空泡变性。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的病理改变均有所缓解,YSHS组缓解更明显。电镜下显示模型组大鼠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足细胞足突排列杂乱,出现足突融合、消失。YSHS组、缬沙坦组大鼠的病理改变较模型组均有所减轻,YSHS组减轻更明显。结论:1.采用益肾化湿颗粒治疗DKD G1-3b A2-3期脾虚湿盛证患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益肾化湿颗粒在调节糖代谢,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且具有较高安全性。2.益肾化湿颗粒在延缓DKD大鼠肾功能恶化、降低尿蛋白方面不劣于缬沙坦,而且还能调节脂质代谢;治疗后YSHS组大鼠光镜下肾小球、系膜区及肾小管等病理改变及电镜下足细胞损伤较之模型组及缬沙坦组均有所减轻,表明其对足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是治疗DKD的作用机制之一。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