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明清时期官刻医籍考证 收藏
明清时期官刻医籍考证

明清时期官刻医籍考证

作     者:李智博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王育林

授予年度:2023年

学科分类: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5[医学-中医学] 060204[历史学-中国古代史] 06[历史学] 0602[历史学-中国史] 10[医学] 

主      题:中医文献学 明清时期 官刻医籍 北京地区 

摘      要:本文探讨了明清时期官刻医籍的情况。这些医籍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包括医经、伤寒金匮、诊断、本草、方书、临证各科、医案等各个种类。通过对这些医籍的考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医政制度和医学理论的发展和演变,对于该种类的古籍整理与保护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第一章主要探讨了明清官刻医籍的发展因素:包括印刷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医政制度与医学教育的发展、医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官刻机构的拓展。在印刷技术的发展方面,本文分别阐述了雕版印刷技术、活字印刷技术的发展与石印、铅印技术的传入及对官刻医籍的影响,指出印刷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官刻医籍的出版以及对于书籍内容的流传。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本文指出人口变化、生产力提高、资本主义萌芽和海外贸易拓展,对官刻医籍的出版和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医政制度和医学教育的发展方面,本文详细阐述明代到清代各个时期的医政制度和医学教育的情况与相关改革。本文还指出,明清时期医学理论不断发展,对官刻医籍的内容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官刻机构的拓展部分,本文分别从中央和地方官刻医书机构两个方面,详细介绍明清时期官刻医籍的刻印机构,阐述官刻机构的重要性和演变过程。同时,本文也指出了官刻机构的拓展,为官刻医籍的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第二章中,本文整理了现存的明清时期的官刻医籍,包括医经类、基础理论类、伤寒金匮类、诊断类、针灸推拿类、本草类、方书类、临证各科类、养生类、医案医话类和综合性著述等方面,对官刻医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概述。在第三章中,本文从按版本年代、出版机构、刻印刷形式、出版地点等方面对明清时期的官刻医籍进行了分析,指出不同时期、不同出版机构、出版地点的官刻医籍存在着一定差异,这也反映了明清时期印刷技术、社会经济、医学教育等多个方面对官府医籍刻印产生的影响。在按年代划分的分析中,本文指出明代中期到清代前期是官刻医籍数量增多的时期,而清代后期则是官刻医籍数量减少,官刻医籍随着民营印刷业发展、逐渐萎缩。按出版机构划分,本文指出中央官刻机构主要出版医经、基础理论和本草类等理论类医籍,而地方官刻机构则主要出版临证各科、针灸推拿和方书类等实践类医籍。在按刻印刷形式划分的分析中,本文指出木刻本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末尾的明清时期是主流的印刷形式。而石印本和铅印本则随着西方科技文化的传入与列强的入侵分别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出现,并为医书的印刷和保护提供了更多形式。在按出版地点划分的分析中,本文探讨了明清时期存在官刻医籍的主要地区,并指出北京地区是明清时期官刻医籍的主要出版地点之一,且馆藏数量也较为丰富,阐明了进一步研究的价值。第四章讨论了北京地区官刻医籍的馆藏情况。第一节介绍了在北京地区馆藏的官刻医籍数量和类别,指出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等机构是北京地区官刻医籍的主要馆藏机构。第二节探讨了在北京地区以外的地方馆藏的官刻医籍情况。第三节分析了北京地区如何保护和利用明清时期的官刻医籍,主要包括建立数字化馆藏系统、加强对于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开发形式多样的展览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官刻医籍的认识和了解。北京地区官刻医籍的馆藏情况不仅反映出这些医籍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和途径保护和利用这些文化遗产。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许多官刻医籍已经丢失、损毁,而流传至今的古籍也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书籍出版与方式不断演变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调整。为更好的保存,我们应该加强数字化技术应用,多方合作,共同推进古籍保护和利用。本文指出明清时期官刻医籍的种类、数量、刻印机构等特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明清时期官刻医籍、官刻医书主体和刻印技术的变化与发展。对这些古籍进行版本考证和编目,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所刻医籍的社会时代背景,以及这些书籍反映出的刻印主体的动机。文献目录学的研究更为宏观,为后世读者提供了书籍海洋的海图,指引进一步的研究方向。现代知识图谱技术可以更直观地呈现现存官刻医籍的保存现状。最后,本文强调了整理原版古籍文献的意义,从今人的视角出发,在保留还原书籍原貌的基础上,赋予古籍新的生命,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