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时期人兽共患疫病与饮食关系研究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闵祥鹏
授予年度:2023年
学科分类:060204[历史学-中国古代史] 06[历史学] 0602[历史学-中国史] 10[医学]
摘 要:人兽共患疫病即为在人与动物间传播的疫病。动物是人类的重要食源,也是人兽共患疫病的主要传播源与宿主。我国有应对人兽共患疫病的长期经验,也留下大量行之有效的中医疗法与饮食禁忌。因此深入探讨人兽共患疫病救治的历史经验,挖掘中医良方善方以及食疗养生的医学价值,对于解读古代防疫中的饮食卫生与饮食安全,有效应对当前人兽共患疫病的复杂态势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古时期是人兽共患疫病治疗发展的重要阶段。如利用狂犬脑敷伤口预防狂犬病、血清脓汁接种防治疣疵等免疫方法,《肘后方》对沙虱毒(恙虫病)、虏黄(传染性肝炎)、溪毒(血吸虫病)的描述,以及孙思邈对麻风、飞尸(肺结核)传染性的认识等,都对后世防疫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金匮要略》中“六畜自死,勿食疫肉等饮食禁忌,不仅是食疫肉致疾的较早论述,也表明古人对饮食不洁与人兽共患疫病间关系的认知。在“未病先治理念的指引下,饮食禁忌、药酒预防与食疗避疫成为该时期中医预防人兽共患疫病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该时期民众还通过对生活环境进行消毒处理、禁食生冷之物、注意水源卫生等方式防疫。在病后及康复阶段则通过注意饮食搭配,辅以药膳、药粥等方式,更好地挥发药效、增强体质,助力康复。中古时期人兽共患疫病的治疗与预防又有一定的时代局限,尤其是因为缺乏对疫病科学、理性、客观的认识,其预防救治深受儒释道等传统思想影响。由此产生了杀生致疫、因果报应致疫、三尸九虫致疫以及疫鬼或异兽致疫等多种解释病因的观念。除此之外,阴阳五行学说、时气说、饮食不节、治未病等被用于阐释人兽共患疫病的致病原因。这些亦是探该时期人兽共患疫病的救治的历史经验,解读古代防疫的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