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对相对贫困的作用研究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张军
授予年度:2023年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02[经济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201[经济学-理论经济学] 020105[经济学-世界经济] 120404[管理学-社会保障]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事业没有终点,只有一次次新的出发。通过不懈的奋斗,我们实现了全面小康这个伟大的中国梦,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不仅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历史性成就,还为全世界的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的智慧和中国的力量。习总书记在决战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明确表明,脱贫摘帽是党的新奋斗的起点,也是全国人民的新生活的起点。新的阶段面临新的挑战与任务,随着农村贫困地区全面脱贫,贫困治理的重点也逐步转换为巩固脱贫成效,防止大规模返贫,还有逐步建立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上指出,“十四五时期,不仅要加强基本民生保障,还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这表明在贫困治理中不仅要保障贫困群体的生存权,也要保障贫困群体的发展权。研究从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出发,以探索各省市自治区社会救助如何影响相对贫困为目的,以定性和定量为研究方法,考虑了东、中、西和东北部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和特点,检验并选取了固定效应模型、门限效应模型和分区域固定效应模型,并结合经济发展的相关要素,参考权威期刊文献的主要内容,测试算了相对贫困指数、社会救助支出水平、最低保障救助水平等核心变量,以及相关控制变量,综合分析社会救助影响相对贫困的相关因素,以及相关因素之间的互动机制,探索有效的社会救助缓解相对贫困的举措。研究发现,十二年来我国相对贫困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各省、市、自治区的相对贫困指数普遍呈下降趋势;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相对贫困指数差异较大。当采纳四个核心解释变量时,社会救助支出水平对相对贫困起到减缓作用但并不显著,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其覆盖率可以显著减缓相对贫困,而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对相对贫困无明显缓解作用。通过对门限模型的回归,结果发现当对外开放程度大于门限值时,社会救助支出水平对相对贫困具有显著的减缓作用,且纳入了最低保障标准、水平以及覆盖率的门限效应模型中,对外开放程度作为门限变量的个数以及门限值没有变。分区域回归中,东部地区的社会救助支出水平、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及覆盖率,在缓解相对贫困中发挥的作用比中、西和东北部的情况好。最后,在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救助缓解相对贫困的提升路径与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