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农业现代化与城乡融合水平测度及耦合机理——基于黄河流域上、中... 收藏
农业现代化与城乡融合水平测度及耦合机理——基于黄河流域上、中...

农业现代化与城乡融合水平测度及耦合机理——基于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三省份比较分析

作     者:陈强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史焱文

授予年度:2023年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20202[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主      题:农业现代化 城乡融合 耦合协调 机理分析 黄河流域 

摘      要:城乡融合发展与农业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两大途径,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将有利于城乡要素流动。本文基于地区农业基础和城乡发展两方面考虑,以黄河上、中、下游的甘肃省、河南省和山东省为研究对象,选取1990、2000、2010、2020年四个时间节点,聚焦三省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及两者耦合协调度的研究。以农业机械化、社会化、产业化和生态化四个方面构建农业现代化测度指标体系,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和空间五个方面构建综合指标体系测度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和时空发展规律。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剖析驱动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农业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具有较强的阶段异质性。在省级层面,三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都经历了“加速—平稳—加速的发展阶段,甘肃省、河南省、山东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6.43%、5.24%、5.05%。1990年后,山东省的农业水平率先得到提升,中上游的河南省和甘肃省发展相对滞后。在2010年时,各省实现均衡发展,区域内差异最小,2010年后,三省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同比增幅超过40%。(2)农业现代化表现出区域趋同性发展特征,城乡融合发展表现出区域分异性,两者在区域内均表现出空间分异结构。从县域层面看,甘肃省西北部县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和水平明显高于中东部地区,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特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现出南部省际边界高于北部地区的分异特征;河南省西部县域的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于东部地区,但增长速度滞后于东部地区,呈现出“东快西慢的发展规律,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接近,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山东省东北部沿海县域的农业现代化水平率先得到发展,西部县区发展相对缓慢,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出南部高北部低的特点,出现了一定范围内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3)三省的城乡融合、农业现代化和耦合协调度在同一时段内呈现出相似的空间趋势,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山东省在东西方向上发展稳定,未出现明显的空间分异,在南北方向出现小频率的波动;河南省在东西方向上呈现出明显的“U型分布,南北方向则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特点;甘肃省在南北方向上出现两边高,中间低的“U型结构,在东西方向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波浪形分布。(4)三省之间在耦合协调度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区域相似性和差异性。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度始终处于中、高水平耦合,两者之间存在的依赖性和关联性较强。耦合协调度不会随着二者水平的提升而明显变化。三省的耦合协调状态整体处于轻度失调和勉强协调之间。从耦合协调度的拟合趋势线来看,甘肃省和河南省呈现出较明显的正态分布,山东省的耦合协调度趋势线呈现“M型分布,山东省整体的耦合形态优于甘肃省和河南省。通过趋势面发现,三省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西部地区具有比较明显的良性互动。甘肃省和河南省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指向性较为明显,河南省和甘肃省内部县域空间差异显著,不均衡发展趋势较为明显。在县域层面,山东省各县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河南省西部县域的耦合协调度明显优于东部,甘肃省在南部的省际边界呈现出较明显的集聚。从耦合协调的机理来看,农业现代化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核心支撑。城乡融合发展通过资源要素整合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农业现代化与城乡融合相辅相成,互为拉力和动力,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最终可呈现出高质量协同发展的状态。(5)影响农业现代化与城乡融合耦合协调的影响因子具有多元性、时空差异性和交互性的特点。综合来看,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状况、土地资源配置、农民收益和生态环境建设四方面。由于各省的发展侧重点与路径不同,上、中、下游各省份在不同时期的影响因子存在差异,主导因子均包含生态与生产生活空间比。2010年之前各地区的影响因子具有较强的交互性,但在2010年后,各地区的单因子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双因子的交互作用力也有所下降。基于上述结论对三省城乡融合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分别提出建议。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