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思:论苏轼诗歌的审美理性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刘绍瑾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1[哲学] 0101[哲学-哲学] 05[文学] 010106[哲学-美学]
摘 要:在语言的使用中,感性所得被称为“感悟或“Feeling,理性所得被称之为“理解或“knowledge,而感悟与理解之间,以及Feeling与Knowledge之间,似乎存在着知识等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缘由即是本论文所欲探求的问题所在。柏拉图将真理分配给哲学而否定了艺术把握真理的可能性,自此,西方哲学家们一直致力于通过阐述艺术具有真理性来恢复艺术的合理地位。1750年鲍姆加登以知情意中的“情为研究领域设立美学学科,此后,关于审美究竟是主观还是客观抑或是主客观合一的争论始终是美学学科的根本分歧所在。柏拉图对真理的划分及造成上述美学讨论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直觉—感性与逻辑—理性两种思维模式的原始对立。康德通过审美活动将主体与客体连接起来;席勒提出游戏能统合两种天性的矛盾;黑格尔宣称审美具有解放的性质;马尔库塞试图通过新感性革命解决人的异化;以及阿多诺的审美理性等理论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射到审美活动上来,将审美视为贯通理性与感性的桥梁。审美之所以具有解决二元对立的能力,就在于审美或者说艺术是以感性材料为起始而指向理性认知的目的,它不同于对概念的把握,审美理性是一种创造性的认知,而人之完整本性就在这创造中得以呈现。以苏轼的诗歌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主体与客体、情与理并不是非此即彼、泾渭分明的,苏轼作品当中对“理的述说有时来自于“情的阐发;而“情的渲染凭借着“理的存在更具穿透力。因此,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理性因素的参与会破坏诗歌作为艺术的审美力量,真正的艺术正是将感性与理性、“诗与“思融合到极致的创作。本论文以审美理性为切入点,从意象之境、哲理之境,以及击虚之境三个层面来论证苏轼诗歌中所呈现的审美理性如何成就诗歌的文艺价值与思想高度,力图对东坡诗歌进行全新的解读与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