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基于《中华医典》数据挖掘骨痿的用药规律研究 收藏
基于《中华医典》数据挖掘骨痿的用药规律研究

基于《中华医典》数据挖掘骨痿的用药规律研究

作     者:孙煜宇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李双蕾

授予年度:2023年

学科分类:100506[医学-中医内科学] 1005[医学-中医学] 10[医学] 

主      题:骨痿 数据挖掘 治疗应用 

摘      要: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文献搜集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古籍文献梳理骨痿的发展源流,探讨中医学对骨痿证治的理论认识,总结骨痿治疗的理法方药,进一步指导骨痿的临床治疗,提高临床疗效,为骨痿及其现代医学相关疾病的理论与实践工作提供新思路。方法:在《中华医典》中根据检索词“骨痿“骨萎“骨委在全文区中检索并筛查出骨痿的相关条文,追根溯源,总结骨痿的发展源流、定义内涵、病因病机。统计历代治疗骨痿的有效方剂,建立以方名、方剂组成为主要因素的骨痿方剂数据库,对数据进行频次分析、药物归经、四气五味、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等统计学分析,结合中医药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历代古籍中均有骨痿的论述,涉及骨痹、骨枯、骨极、虚劳等范畴,且多与现代医学中的骨质疏松症、肌少症等疾病有关,然又各有特点。如:战国至两汉时期提出奔豚(肾积)、中风历节与骨痿相关,除了能够对应骨质疏松症外,还与关节炎及其导致的功能障碍有关;明清时期论述的骨痿既与中暑后肢体痿软、运动不能的表现有关,又符合现代医学中骨结核病的疾病范畴。2.骨痿的病机特点包括脾肾不足、肺热津伤、阳明湿热、肝肾不足、虚瘀夹杂;辨证论治包括健脾补肾,脾肾同调;清肺润燥,滋补肾阴;清热祛湿;补益肝肾,强健腰膝;补虚兼顾活血化瘀。3.通过检索《中华医典》,筛选出111首治疗骨痿的方剂,包含有183味药物,对其进行分析,(1)高频药物前五位有牛膝、熟地黄、茯苓、当归、人参;药物归经以肾经为主,其次是肝、脾、心、肺、胃经;药性以温性为主,其次是寒性、平性;药味以甘味最多,其次是辛及苦味。(2)通过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可形成6个聚类方,分别为(1):山药、山茱萸、熟地黄;(2):牛膝、杜仲、肉苁蓉、菟丝子、巴戟天;(3):五味子、黄芪;(4):附子、石斛、肉桂、茯苓、人参;(5):当归、甘草;(6):黄柏、白术。(3)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后有274组药物组合,其中置信度值为100%且支持度10%的关联药物组合有3组,分别是熟地黄、石斛、人参;熟地黄、肉苁蓉、人参;熟地黄、菟丝子、茯苓。结论:1.骨痿与中医学的骨痹、骨枯、骨极、虚劳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骨痿与现代医学疾病中的骨质疏松症、肌少症关系密切,与关节炎、佝偻病/骨软化症、骨结核病有相似之处。因此治疗骨痿当先明确临床诊断。2.骨痿多以脏腑、气血不足为本,瘀、湿、热等病理因素为标,治疗骨痿时应以补益肝脾肾为主,兼顾活血化瘀、清利湿热。3.古代医家治疗骨痿最常用牛膝、熟地黄、茯苓、当归、人参等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药物归经以肾经为主,药性多温、药味多甘。临床上我们可使用所得出的聚类方与药物关联规则,通过适当的药物加减治疗骨质疏松症、肌少症等骨痿类疾病。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