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件史”转向“事件路径”:宋初灵州事件再研究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王培培
授予年度:2023年
学科分类:0302[法学-政治学] 03[法学] 030204[法学-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 060204[历史学-中国古代史] 06[历史学] 0602[历史学-中国史]
摘 要:自北宋太宗晚期开始,李继迁不断图谋灵州,终在真宗继位后的咸平五年(1002)三月攻陷灵州。随着学界对此事件的关注,研究趋向逐步从“事件史转向“事件路径。在此研究趋向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化考察实有必要。在灵州事件的过程中,无论是主张北宋消极或是积极的一面,均有将此事件置于简单、二分模式之下的风险。因灵州的防御必然要产生过高的劳费,而劳费的过高又与追求太平的理念不符。最终北宋采取的措施便是尽力在防御和劳费之间平衡,希望能防御灵州的同时,又期盼不产生过多劳费,表现在举措之上便是,北宋在此事件过程中并非一味地消极防御,同样采取了积极措施。这种矛盾的行为举措不过是防御与劳费这一矛盾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已,由此带来的结果便是北宋一方既未加强灵州防御,也未减省劳费。直至双方签订景德和议后,方才使得北宋暂时解决了此一难题。围绕着灵州事件这一主线,中央和地方层面等多种因素也同样在此过程中相互纠缠。灵州事件恰处于由太宗晚期以来“独与枢密院计议的决策机制转向偏重中书的决策机制这一过程之中,对此事件的讨论与决策反映出二府同议机制内的二元对立问题。表现在灵州事件中便是中书宰相所持放弃灵州之见,使得真宗面对着灵州问题时难以遽然作出决定,进而出现了灵州防御迟滞的情况。而在地方层面上,灵州事件则与都部署这一建制的设立相关联。自灵州事件伊始,北宋便在陕西路内设置了诸多都部署,其中尤以泾原路、环庆路路分部署为主。然而,受制于恶劣地理环境的影响,严重影响了救援灵州的效率。更为重要的则是多个路分部署之间并未建构起真正意义上的联动防御,背后的主导因素则是分权与制衡,而这正是北宋防弊理念落实在都部署建制上的一种表现。总体来看,造就灵州事件的每个因素均可将其追溯至北宋初期政治社会机制运行中诸如理念、制度等的内容,因而可将此事件视作观察这些内容的一面“显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