跗骨窦入路小型钢板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叶发刚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0[医学-外科学(含:普外、骨外、泌尿外、胸心外、神外、整形、烧伤、野战外)] 10[医学]
摘 要:背景跟骨骨折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对于该类型的骨折,既往采用“L型切口钢板固定,但是存在软组织感染、皮肤坏死等风险。随着微创化理念的不断革新,对于该类骨折采用微创治疗方案是目前临床上的热点问题。目的本研究采用跗骨窦入路小型钢板固定和经皮撬拨复位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同时以传统外侧“L型切口钢板固定作为对照,比较三种不同手术方法在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治疗中的疗效,以期为临床跟骨骨折患者的治疗选择上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以自2016年2月至2020年10月收治我院骨科的171例Sanders Ⅱ型、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左右侧、致伤因素以及手术方式。根据手术方式将入组的171例Sanders Ⅱ型、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分为三组:其中A组患者60例,采用传统“L型切口钢板固定手术方案;B组患者56例,采用跗骨窦入路小型钢板固定方案;C组患者55例,采用经皮撬拨复位螺钉内固定方案。统计比较各组患者的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1d、2d、3d、7d和30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和术后1天、1月、3月、6月及1年的Bohler角和Gissane角;术后影像学轴位关节面平整度;术后皮肤感染、皮肤坏死、腓骨撞击症、腓肠神经症状和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患者的足部功能AOFAS踝-后足评分。结果(1)共171例患者入组,根据软件G-Power 3.1的计算结果表明,样本量符合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案的人数要求。(2)A组患者、B组患者和C组患者的入组病例的一般资料比较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致伤因素、骨折CT分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3)A组的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要明显长于B组和C组(P=0.000),B组和C组的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B组和C组(P=0.000),B组的术中出血量多于C组(P=0.000)。(4)术后1d、2d、3d和7d的VAS疼痛评分比较中,A组明显大于B组和C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的术前Bohler角、Gissane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术后1天、1月、3月、6月及1年Bohler角优于C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根据患者术后取出内固定后X线轴位跟骨关节面平整情况,A组、B组术后关节面平整度优于C组,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传统“L型切口钢板固定、跗骨窦入路小型钢板固定、经皮撬拨复位螺钉内固定三种手术方式均是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手术方式,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2)跗骨窦入路小型钢板固定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通过有限的切口完成了跟骨外形及距下关节的复位,达到更满意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