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中西医结合治疗138例肝经郁热型蛇串疮的回顾性分析 收藏
中西医结合治疗138例肝经郁热型蛇串疮的回顾性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138例肝经郁热型蛇串疮的回顾性分析

作     者:李影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田静;韩首章

授予年度:2023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医学] 100206[医学-皮肤病与性病学] 

主      题:带状疱疹 蛇串疮 回顾性分析 肝经郁热 中西医结合治疗 

摘      要:目的:收集辽宁奉天中医院皮肤科住院患者病例,归纳整理肝经郁热型蛇串疮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总结本院患者的病例特点及治疗手段,为进一步完善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经郁热型蛇串疮提供临床治疗方案的参考。资料与方法:以回顾病例的方式,通过搜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辽宁奉天中医院皮肤科病房住院的肝经郁热型蛇串疮患者病例,录入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包括: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发病季节、年龄、既往史等);临床资料(皮损部位、皮损形态、首发症状、舌象、脉象、实验室检查等);治疗(中药汤剂、中成药、西药的使用以及中西医外治法等);疗效(治疗前后皮损评分、治疗前后疼痛评分),运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纳入138例患者资料,男性53例(38%),女性85例(62%),男女比例1:1.6,女性多于男性(P0.05)。有80例(58%)患者既往患有一种或多种疾病,高血压42例(30.43%)、糖尿病26例(18.84%)、冠心病21例(15.21%)最为常见,累及循环系统66例(48.20%)和内分泌系统29例(21.01%)最多。多数患者发病没有明显诱因,小部分患者诱发因素以情志不畅为主26例(18.9%)。2.临床表现:皮损部位:138例患者中,发于左侧90例(65.22%),发于右侧48例(34.78%),比较左右皮损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5),皮损多累及单侧肢体一个或多个部位,其中以累及单侧肢体2个部位最为多见76例(55.07%),又以累及左侧2个部位最多50例(36.23%)。皮损形态:138例患者皮损形态均表现为单侧分布簇集性丘疹、丘疱疹、水疱,疱壁紧张,疱液澄清,水疱互不融合,基底潮红,部分水疱破溃,伴糜烂、渗出,呈带状排列。首发症状:皮疹与疼痛同时出现人数最多,其中既有皮疹又伴有疼痛的75例(54.34%),先出现疼痛54例(39.13%),先出现皮疹9例(6.53%)。舌象与脉象:以红舌125例(90.58%)、苔黄72例(52.17%)、脉弦38例(27.54%)出现频次最多。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115例(83.33%),较高5例(3.62%),较低18例(13.0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正常98例(71.01%),较高18例(13.05),较低22例(15.94%);淋巴细胞百分比正常36例(26.09%),较高的82例(59.42%),较低20例(14.49);单核细胞百分比正常110例(79,71%),较高23例(16.67%),较低5例(3.62%)。4.治疗情况:本次研究共收集113方,涉及121味中药,总使用频次达2013次,平均频次为16.64,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前15味中药分别为香附109次(5.43%)、延胡索104次5.18%)、车前子104次(5.18%)、郁金102次(5.08%)、板蓝根94次(4.83%)、川木通82次(4.08%)、红花81次(4.04%)、双花73例(3.63%)、大青叶71次(3.53%)、蒲公英70次(3.48%)、桃仁69次(3.43%)、丹参68次(3.39%)、白花蛇舌草66次(3.28%)、龙胆草64次(3.18%)、栀子61次(3.03%);出现频次最多的药物类别是清热药727次(36.11%),其次是活血化瘀药537次(26.68%),利水渗湿药273次(13.56%),理气药147次(7.3%),补虚药133次(6.6%);归经上分类,主归肝经1178次(20.78%)、心经980次(17.29%)、胃经661次(11.66%)、脾经612次(10.80%);药性以寒性1233次(60.41%)为主,其余占比依次为温性398次(19.50%)、平性362次(17.73%)、凉性45次(2.20%)、热性3次(0.15%);药味上以苦味(45.85%)为主。中药注射剂热毒宁84例(60.87%)。中医外治:针刺治疗123例(89.13%),放血疗法124例(89.85%),中药塌渍10例(7.42%),中药封包6例(4.34%)。西医用药及治疗:口服泛昔洛韦57例患者(41.30%),静点炎琥宁注射液23例(16.67%),口服甲钴胺片88例(63.77%),口服止痛药30例(22.74%),静点卡芥菌多糖核酸注射液50例(36.23%),外用阿昔洛韦乳膏33例(23.91%),外用红外线照射124例(89.85%)。5.治疗结果:治疗前皮损评分集中在6分26例(18.84%)、7分45例(32.60%)、8分27例(19.56%),治疗前皮损评分总体平均分为6.38±1.74分;治疗后皮损评分主要集中在0分76例(55.08%)和1分47例(34.05%)分,治疗后皮损评分总体平均分为0.59±0.67分,治疗前后皮损评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前疼痛评分集中在7分88例(63.77%),疼痛分级集中在4级118例(85.5%),治疗前疼痛评分平均分为7.07±0.67分;治疗后疼痛评分集中在3分90例(65.21%),疼痛分级集中2级124例(89.85%),治疗后疼痛评分平均分为2.74±0.73分,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138例患者中,治愈患者6例(4.35%),好转患者121例(87.68%),有11例(7.97%)患者未愈,总有效率为92.03%。结论:1.本次研究病例特点,女性多于男性,高发年龄段集中在60-69岁,多数患者既往伴有一种或多种疾病,多数患者发病无明显诱因,且季节分布无明显差异。2.本次研究发病部位多累单侧一个或多个部位,集中于躯干部。3.本次研究得出高频药物15味,总结肝经郁热型蛇串疮用药原则为清热燥湿解毒、活血通络止痛、疏肝理气;功效分类清热药频次最多,药物归经主入肝经,药性以寒性最多,药味以苦味最为集中。4.本次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经郁热型蛇串疮临床疗效甚佳。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