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黄鳝池塘圈养技术初步研究 收藏
黄鳝池塘圈养技术初步研究

黄鳝池塘圈养技术初步研究

作     者:黄涛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侯杰

授予年度:2023年

学科分类:090801[农学-水产养殖] 0908[农学-水产] 09[农学] 

主      题:池塘圈养 养殖密度 隐蔽体 黄鳝 生长性能 生化指标 水体 

摘      要:网箱养殖是黄鳝(Monopterus albus)养殖的最主要方式,但依旧存在着养殖废弃物无法清除、箱内水环境易劣化和病害频发等诸多问题,制约了黄鳝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探索黄鳝绿色健康养殖新模式十分必要。池塘圈养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集约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排污率大幅提高,固形废弃物排出率可达90%~95%,生态、经济和社会等综合效益全面提升。本研究探索了在圈养模式下,放养密度和隐蔽体对黄鳝生长的影响,旨在为建立黄鳝池塘圈养新模式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选取规格较为一致的野生黄鳝为研究对象,平均初始体质量23.52±2.96 g,平均初始体长30.30±1.90 cm。设置低密度组850尾/圈(LSD,1.59 kg/m)、中密度组1700尾/圈(MSD,3.18 kg/m)与高密度组2550尾/圈(HSD,4.77 kg/m)3个密度梯度,每个梯度3个重复,其中隐蔽体为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另外设置人工鳝巢组(FND)与空心莲子草组(WPD)2个不同的隐蔽体组,每组3个重复,放养密度为1.59 kg/m。本试验养殖周期为90 d,定期测定黄鳝生长指标,血液生化、抗氧化性与非特异性免疫指标,以及水体理化指标,研究结果如下:1.圈养密度对黄鳝生长性能、生理机能及池塘水体质量的影响(1)不同圈养密度下,LSD、MSD和HSD组平均终末体质量分别为:69.39±4.49 g、60.48±4.32 g和52.45±2.81 g;整个养殖周期中,黄鳝终末体质量、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率(SGR)均随着圈养密度的增大而显著性降低(P0.05);饲养45 d后,HSD组摄食率(FR)与饵料系数(FCR)均显著高于LSD组(P0.05)。(2)圈养密度对黄鳝血清中葡萄糖(Glu)与总蛋白(TP)无显著影响(P0.05);在养殖后期,黄鳝血清中总胆固醇(T-CHO)、碱性磷酸酶(ALP)含量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升高(P0.05),但p H值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而减小,且在多个时间点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水体中氨氮(NH-N)、亚硝态氮(NO-N)、硝态氮(NO-N)等水质理化指标均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并且HSD组与LSD组差异显著(P0.05);在养殖周期的各个阶段中,两组间WG和SGR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15~60 d阶段,FND组黄鳝FR要高于WPD组,但FCR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VSI与HSI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在圈养系统中,不同隐蔽体的两组黄鳝血清中TP、T-CHO、ALP、TG、ALB、AST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并且两种隐蔽体对黄鳝血清中抗氧化与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均为无显著影响(P0.05)。(3)不同隐蔽体下,两组水体中温度差异微小;FND组水体中p H值与DO均普遍高于WPD组,且在多个时间点具有差异性显著(P0.05);WPD组水体中NH-N和NO-N浓度显著低于FND组(P0.05),但WPD组水体中NO-N溶度显著更高。综上所述,HSD组黄鳝生长性能受到抑制,水体中NH-N、NO-N等有害物质浓度显著增加,但经济效益显著高于LSD组;以空心莲子草与人工鳝巢作为隐蔽体,养殖效果无显著差异,但空心莲子草可吸收水体中NH-N与NO-N等有害物质,且廉价易得,有利于净化水质。综合考虑黄鳝养殖中的生长性能、经济效益及其生态效益,建议在池塘圈养黄鳝的实际生产中,将投放密度控制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