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明中叶以来浙江乐清湾军户在地化研究 收藏
明中叶以来浙江乐清湾军户在地化研究

明中叶以来浙江乐清湾军户在地化研究

作     者:薛娗娗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杨曾辉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0302[法学-政治学] 03[法学] 060204[历史学-中国古代史] 030204[法学-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 06[历史学] 0602[历史学-中国史] 

主      题:乐清湾 卫所 宗族 在地化 资源争夺 

摘      要:乐清湾位于浙江东南部。宋元时期,乐清湾得到大规模开发。明清以降,由于中央政府对东南沿海地区缺乏足够的控制力,滨海地区流动的人群和财富,也给国家统治带来极大的困难。为了维护王朝统治,朝廷多次颁布迁遣政策。在地方行政重建和滨海社会重建过程中,州县官员与地方势力合作,逐渐开展施政与教化。随着乐清湾国家化进程的推进,这些原先没有籍贯的海岛流动人群,以及他们私垦的土地,逐步被纳入到王朝国家的实质性控制范围之内,进而逐步演绎出一个新的乐清湾社会。本课题试图以卫所及军户为切入点,复原乐清湾地方社会的结构过程。为应对沿海复杂的局势,乐清湾沿岸设置了大量卫所。明初,在卫军户大多与原籍保持密切联系。但明中叶后,随着卫所制度的衰落,军户逐渐意识到,其军户身份难以帮助他们获取更多的生存利益。加之正统以后,明朝政府允许军余、军眷随军,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卫军户的后顾之忧。于是,他们开始谋划各种策略,企图改变这种生存格局。例如,中高级军官与当地大族缔结姻亲关系、建构宗族组织、掌握信仰空间等,进而逐渐摆脱军户身份的限制,实现“在地化的生存目标,从而获取了更多的生存资源。随着卫所军户“在地化的逐步成功,军户及其后裔与地方社会之间互动的频率增高,军户原籍的信仰,也部分地被移植到乐清湾,使得乐清湾的地方信仰更为多元化和复杂化。进入清朝后,明中叶开始的卫所军户的“在地化策略,基本上取得了一个重大的突破。军户后裔与地方土著之间,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得越发趋同。他们摆脱军户身份后,谋生的策略亦随之作出调整。总体看,他们多从事商业活动、农业生产或考取功名。颇值一提的是,经商成功或考取功名入仕者,依旧维持着大族身份。这意味着清代,尤其是清初乐清湾的社会秩序,在迁界与展复的过程中,又进行了一次重建。清初迁界令的实施,不但破坏了沿海社会的生产力,聚落结构也受到了冲击。在这次迁海与展复的过程中,地方宗族势力此消彼长。他们在重返家园后,大多依托宗族的力量,收族复产,以求在新的乐清湾社会秩序中,争夺更多的生存资源。但是,不少军户后裔却因迁界,元气大伤,势力大减,因而逐渐退出了地方资源的争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展复意味着宗族关系的再调适,地方秩序也在此过程中得到重建。乐清湾军户“在地化的故事,说明王朝国家的形成,既有赖于国家制度向地方推进的力度与时效,也需要区域社会对国家制度的回应,两者交互运行,塑造了明中叶以来,乐清湾地方社会与王朝国家的对话方式、对话过程与对话结果。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