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莫里森的民族忧患意识:《柏油娃娃》中的黑人文化身份重构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章汝雯
授予年度:2023年
学科分类:0502[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050201[文学-英语语言文学] 05[文学]
摘 要: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2019)是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女性作家,其作品情感炽烈,富有诗意,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观照。她创作的第四部作品《柏油娃娃》一经面世就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不过,相较于更负盛名的《宠儿》、《最蓝的眼睛》,关于《柏油娃娃》的学术研究并不充分,目前学界主要从叙事策略、身份困境、族裔性以及女性主义等视角对其展开研究。虽然也出现了与文化身份相关的讨论,但多数基于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思想,重点关注文本角色面临的文化身份困惑以及解决身份危机的策略,鲜少论及导致文化身份重构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个人、民族产生的影响,因而也难挖掘其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后殖民主义重新审视了西方同第三世界之间的权力关系,对关乎政治、文化、文学研究等一系列“旧议题展开新讨论,其中文化身份问题在文学研究领域向来备受关注。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文化身份不再指涉完整的、统一的本质主义自我,而是一种具有流动性、主动性的建构,它由差异生成,始终处于“进行时而非“已完成。身为少数族裔作家,莫里森在其文学作品中自始至终对非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问题表现出高度的关注,其思考之深度鲜有作家能及。其中,《柏油娃娃》直面黑人重构文化身份的失败,再现他们在新的文化语境下就找寻新的文化身份而进行的探索与尝试,这与后殖民主义思想核心不谋而合。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指导,聚焦《柏油娃娃》中黑人文化身份重构失败以及这一失败对个人、乃至整个黑人民族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由此进一步挖掘莫里森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她身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揭示文学作品之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除去引言和结论,本论文的主体部分由五章构成。首先,文献综述梳理了《柏油娃娃》的国内外学术研究现状,并阐述了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及研究重点;接着,介绍了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发展及其主要关注点;然后在理论指导下,对《柏油娃娃》中三类黑人角色的文化身份重构失败问题分别展开深入分析,包括失败的原因、失败导致的后果,以此探寻莫里森的民族忧患意识:即无论是为文化纯粹性的排外,还是抛却民族文化之根,抑或是安于东方主义式的旧身份,不仅无益于个人进步,甚至威胁民族发展。本文为深入研究《柏油娃娃》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进一步理解族裔作家及其作品打开了新的窗口,也为当前少数族裔如何重新定位自我以拓宽个人生存空间、进而推动民族发展进步提供了些许借鉴和启示,从而凸显了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