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基于结构方程的互联网使用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收藏
基于结构方程的互联网使用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基于结构方程的互联网使用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作     者:郑晓晨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李国锋

授予年度:2023年

学科分类:0402[教育学-心理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学位)] 12[管理学] 040203[教育学-应用心理学] 04[教育学] 1201[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可授管理学、工学学位)] 

主      题:互联网使用 主观幸福感 结构方程模型 多群组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居民生活的物质条件有了极大改善,基本需求得到保障,精神需求的满足便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更高目标,而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个人精神情绪感受的综合指标,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在寻求如何有效提高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过程中,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信息工具,在丰富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加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同时,也会对居民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然而,互联网使用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机制尚未明确,它是通过何种路径影响主观幸福感、对不同群体的影响是否有差异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为此,本文在综述了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文献、概念与理论的基础上,基于习近平幸福观、马斯洛需求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和社会比较理论,从社会地位认同和心理健康两个视角,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提出了13个研究假设,建立了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2020),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及多群组分析方法,对所构建的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测算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大小和路径,探讨了人口统计学特征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互联网使用对居民主观幸福感总体上产生正向影响,即互联网的使用会让居民感到更幸福,直接影响效应为0.243,总效应为0.242。其中,社会地位认同和心理健康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一方面互联网使用通过减少居民社会地位的认同感,降低居民主观幸福感,其间接影响效应为-0.045;另一方面互联网使用也会通过影响居民的心理健康来提高居民主观幸福感,其间接影响效应为0.044。(2)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地区、不同婚姻状态以及不同户籍的居民互联网使用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在男性、中年、西部地区、有配偶、高中以上学历以及农业户口的居民中,互联网使用对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更显著。验证了上述各变量在结构方程模型中的显著调节作用。最后,论文从提高互联网普及率、加大对居民心理健康关注、净化互联网空间、养成良好互联网使用习惯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政策建议。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