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人物纪录片中底层人物形象建构的探析 收藏
人物纪录片中底层人物形象建构的探析

人物纪录片中底层人物形象建构的探析

作     者:张杰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李茂民;吴向阳

授予年度:2023年

学科分类:1303[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 13[艺术学] 

主      题:人物纪录片 底层人物 人物形象建构 

摘      要:底层人物作为中国社会阶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至今,存在于每个时代之中。随着时代的不断更迭,底层人物也在不断呈现出新的趋势,包容进来新的群体。不可否置的是,不论身处在哪个时代,底层人物都是作为社会边缘群体,长期游离于城乡之间,丧失基本的社会话语权,在整个社会阶层中处于“弱者的地位。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周围事物愈发冷漠,使社会出现一种“失温的状态,对于处在社会边缘的底层人物更是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纪录片被称之为“时代的记录者,不仅博大精深,而且细致入微。用纪录片的形式将底层人物形象记录下来,不仅能够使底层人物能够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使其得到更多的关注并获得更多的关怀,而且还能够极大的丰富纪录片的创作题材以及内容。人物纪录片将镜头对准底层人物形象,让观众在了解底层人物的同时感受创作者的人文关怀,使观众的内心得到一种涵盖社会、人文以及艺术美的享受。人物纪录片中将底层人物作为主要记录对象,如何将底层人物形象建构起来是该人物纪录片成功的关键所在。论文聚焦“人物纪录片中底层人物形象的建构,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归纳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基于接受美学、叙事学以及影视语言学等理论基础,结合优秀的底层人物纪录片探究如何将人物纪录片中的底层人物形象更好的建构起来。论文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主要对“人物纪录片“底层人物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梳理了接受美学理论、叙事学理论、修辞学理论以及影视语言学理论等理论观点,为人物纪录片中底层人物形象的建构提供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被摄对象、创作者两者之间的关系建构。一方面,分析被摄对象的拟剧行为,创作者应该通过被摄对象的自我表演去深入挖掘产生这种行为的动因。另一方面,分析创作者人如何在现场拍摄以及后期的艺术加工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更好的为底层人物形象的建构服务。最后则是创作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创作者与被摄对象的关系,即创作者应该怀着人文关怀的理念走进底层人物的内心世界。第三部分主要探究人物纪录片中底层人物形象的叙事建构。首先,运用三维空间叙事理论,从物理、社会、精神空间三重维度层层递进的建构底层人物形象。其次,运用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视角并配合“碎片化的叙事手法,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现底层人物形象。再次,通过矛盾冲突以及细节刻画等叙事情节的应用强化底层人物形象。最后,配合隐喻与渲染的叙事修辞手法在衬托底层人物形象的同时将底层人物的精神具象化。第四部分则是探究了人物纪录片中底层人物形象的影像建构。首先,运用诗意化的长镜头、代入感强的跟镜头以及展示细节的特写镜头等多样化的镜头语言搭建底层人物的框架。其次,通过精妙的构图与丰富多变的光影变化等画面造型的运用深化底层人物形象的内涵。最后,运用画外音、同期声以及音乐,声音语言结合画面语言,让底层人物形象得到烘托与渲染的同时更加立体。第五部分作为本篇论文的最后一部分,对人物纪录片建构底层人物形象有何社会价值进行了分析。通过影像来阐释和传播其社会价值,揭示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让受众真正的通过纪录片反观社会。同时,笔者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结合毕业作品《掌中世界》,即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进一步提升理论,两方面配合对人物纪录片中底层人物形象的建构进行探析。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