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术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青海热贡艺术为例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马金刚
授予年度:2023年
学科分类:0601[历史学-考古学] 13[艺术学] 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1301[艺术学-艺术学理论] 060107[历史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06[历史学] 060207[历史学-专门史] 020202[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0602[历史学-中国史]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的根本与源头,其中凝结了群体的智慧,也保留了人类历史中具有价值的偶然发现。我国作为较早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成员国之一,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强非遗保护方面持续投入。目前,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成为了新时期文化和旅游领域的新挑战,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的经济和旅游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如何科学有效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合理开发非遗旅游已经成为促进当地生产、生态和生活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以青海热贡艺术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构建了传统美术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进而对热贡艺术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研究。研究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为经济领域的“无形文化资本,旅游开发的过程正是无形文化资本的部分价值商品化的转变过程,肯定其中的价值传递,特别强调了传统美术非物质遗产资源在视觉领域的衍生能力。首先从遗产地及热贡艺术文化遗产资源概况出发,并对热贡艺术文化地理环境分析,阐明了自然地理环境与文化动态共存机制。而后通过资源的吸引力、生命力、承载力和衍生力四方面的指标评价,确定了热贡艺术旅游资源的优良开发价值。在此研究基础上,坚持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双视角下探寻热贡艺术旅游开发的路径。经过对热贡文化保护区的旅游者问卷调查和当地居民的生计方式和文化维度的调查,发现热贡艺术旅游存在对热贡艺术讲解不足,旅游者参与体验少,以热贡艺术为主题的线路和相关旅游商品种类匮乏的问题,依据文化旅游产品CAB架构,为热贡艺术的旅游开发提出了增加旅游者体验、升级热贡文化旅游节、设计热贡艺术旅游专线、艺术研学旅游专线等热贡旅游产品策略;在当地居民社区参与方面,建议采取引导团队成员关注于高于自身文化群体的目标,建立交往的行为规范和及时化解成员负面情绪的的跨文化管理策略,以更好的推动青海热贡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