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家庭相对贫困对生活碳排放的影响——以陕西省洋县为例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曹小曙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120301[管理学-农业经济管理] 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1203[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 083305[工学-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 08[工学] 0833[工学-城乡规划学]
摘 要: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中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远目标。2020年中国农村户籍人口7.6亿,掌握乡村家庭碳排放规律的重要性对于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不言而喻。另一方面,中国山区生态问题严峻,经济发展同时面临环境与能源的制约。2020年底中国已消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问题持续存在。分析山区家庭贫困与碳排放的关系及贫困对碳排放的影响,可以为山区缓解贫困状况的同时,对减少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参考。(1)据此,本文首先对秦巴山区区域贫困与碳排放的特征及关系进行了分析;其次,将秦巴山区洋县作为调研县,分析了洋县家庭贫困特征及生活碳排放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使用STIRPAT及多元线性回归等相关模型,对洋县家庭贫困对碳排放的总体影响及对不同类型的碳排放的影响进行探讨。主要有以下研究结论:(1)秦巴山区区域贫困程度整体大幅度降低,空间格局呈现出由西北部向西北角贫困范围缩小的特征。研究时段内秦巴山区整个区域的贫困深度略有增加后降低,贫困强度持续较低且变化较小;大部分县域的贫困程度减轻,贫困改善程度始终呈现南部各县优于北部的特征;贫困等级逐步降低,非贫困县域个数不断增加。(2)秦巴山区区域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空间格局呈现出由东南部向周边逐渐扩散的特征,贫困与碳排放呈负相关关系。研究时段内秦巴山区区域碳排放平均水平逐年增加,空间分布均呈现出东南部高于西北部的格局;整个区域包含洋县在内的绝大多数县域贫困程度减轻,碳排放量增加。(3)秦巴山区洋县家庭贫困程度降低,调研村/社区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研究期内洋县贫困广度略有缩小,贫困强度较低且差异性不大;家庭贫困等级降低,非贫困家庭数量增加;洋县绝大部分村/社区贫困程度有所改善,且呈现南部大于北部的分布特征。(4)秦巴山区洋县家庭人均生活碳足迹增加,调研村/社区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研究期内洋县的人均生活碳足迹变化量呈现出大部分村/社区增加,小部分减少的分布特征;不同生计方式家庭的资源能源消耗结构与碳足迹占比结构均呈现相同特征。(5)秦巴山区家庭贫困与生活碳足迹呈负相关关系,家庭贫困对生活碳足迹具有显著影响。家庭人口数量越多、年收入越高、非农化程度越深,则家庭生活碳足迹会随之增加;家庭贫困对人均生活碳足迹、人均衣着相关碳足迹、人均食物消费碳足迹、人均房屋建设碳足迹、人均交通出行碳足迹均存在负向影响,对人均能源利用碳足迹存在正向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