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站城融合下高铁站区公共空间使用需求双适应评价研究 收藏
站城融合下高铁站区公共空间使用需求双适应评价研究

站城融合下高铁站区公共空间使用需求双适应评价研究

作     者:王紫涵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崔叙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08[工学] 082303[工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0823[工学-交通运输工程] 

主      题:高铁站区 公共空间 双适应 站城融合 

摘      要:站城融合是基于高铁枢纽的建设发展提出的,其核心理念是将站点区域交通职能与城市生活职能有机融合在高铁枢纽站点周围区域(以下简称高铁站区)中,作为城市空间与高铁枢纽站点的衔接地带,高铁站区密集承载着使用主体多样化的活动需求。研究从站城融合的视角出发,对高铁站区公共空间进行体系化的特征归纳,并在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对高铁站区公共空间物质环境与使用行为的关联机制进行了提炼,着重强调高铁站区公共空间对高铁交通目的使用需求和非高铁交通目的使用需求的空间双向适应性,对明晰我国高铁站区公共空间提供高铁交通服务和城市社会生活服务的水平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研究。不同于以往只关注空间本身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在对公共空间物质环境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关注不同使用主体的需求,是将人本位的思想融于站城发展的进程中。本研究基于站城融合的发展趋势,系统地总结了高铁站区公共空间物质环境维度和主体使用维度的系统特征,通过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七大特性进行对比耦合,重新构建适用于我国高铁站区公共空间物质环境与使用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梳理适应性理论发展过程引入“双适应方法,结合城市高铁站区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总结出其以高铁交通目的使用需求和以非高铁交通目的为主的城市生活使用需求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将传统耦合协调度模型改进为“子系统双适应共生—全局系统协调模型,通过运用评价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将系统层面在高铁交通目的使用需求和非高铁交通目的使用需求的评价结果分类对比分析,从而得出影响子系统“一体双适应的短板因素层;对公共空间全局的耦合协调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分析,得出广州南站为勉强耦合协调水平,这类站区需要重视站区空间的整体规划,以促进公共空间层面的协调发展;北京南站和天津西站为初级耦合协调水平,成都东站和南京南站为中级耦合协调水平,这类站区的公共空间应重点针对使用需求适应性的缺失进行有针对的整改提升,以达到公共空间全局为不同使用需求人群更好地提供服务的站城融合发展目标。为精准发现并解决短板问题,本研究运用障碍度模型诊断出影响站区使用需求双适应水平的主要因子,并总结出各个系统层面的共性问题,相对应提出系统层面的优化建议以提升高铁站区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双适应水平。实证证明这一模型具有动态性和普遍适应性的特点,操作方便且适用广泛,为高铁站区公共空间的持续性更新改造提供评价层面的支撑,同时也为高铁站区公共空间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以期推动我国高铁站区公共空间与周边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